为了实现帝王之志,朱高煦不断奋发努力(巅峰帝王叶离苏心斋)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有明一代的藩王成百上千,他们这些人大多数庸庸碌碌在历史的大河中瞬间消失,但在这二百多年中有几位王爷意外的载入史册。燕王朱棣,成功靖难,夺过了皇位;宁王朱宸濠效法前辈造反失败;兴献王朱佑杬,因为大议礼从一位生前默默无闻的兴王,在死后成为兴献皇帝;福王朱常洵,由他而起的国本之争搅得朝廷不宁,最终成了李自成的刀下之鬼。可是还有一位藩王,却更为奇异,因为他的一生就在琢磨一件事,就是造反。他先反堂兄弟,二反父亲,三反大哥,最后反侄子。然而这些造反除了第一次帮助爸爸夺去了皇位外,其他的造反都没有成功,最后落了个和他堂兄弟朱允炆相同的悲惨的下场,不过朱允炆是被叔叔逼得放火失踪,留下落发潜逃的谜案,而他则是被侄子烧死,除了尸骸什么都没有留下,他就是朱高煦。

一、桀骜不驯的王子皇孙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洪武十八年生于北平燕王府,因此,他一出生就是王子,而他的爷爷就是朱元璋,因此他又具备了皇孙的身份,不过由于他是第二子,上面有一个同父同母的哥哥朱高炽,因此将来的燕王就没他的事了,洪武二十八年,十岁的朱高煦被爷爷封为高阳郡王。如果没有后来的靖难之役,恐怕朱高煦会在这个位子上干到死或因为胡作非为而被堂哥皇帝朱允炆废掉禁锢高墙,绝不会有后来的那种悲惨结局。

开创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十分害怕将来自己的这些子孙守不住自己辛苦打下来的这份基业,因此曾将他的一些孙子接到南京,让他们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大哥朱高炽得到了爷爷的“有君人之识”的评价,而朱高煦在南京无心读书,终日骑射嬉戏,言行放荡,朱元璋很是厌恶这个孙子。

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有遗诏诸侯王不必到京师奔丧,因此燕王遣长子高炽和次子高煦替自己奔丧,同时也为了取得建文帝的信任,把自己的儿子送来做人质。朱高煦的舅父魏国公徐辉祖十分了解自己的外甥,因此对建文帝说:高煦为人凶悍,将来必为朝廷大患,宜留京师,严加管束。建文帝听后就叫徐辉祖对他严加管教。然而朱高煦不仅不听管教,相反根本不考虑大哥的处境和会不会引起建文帝的警觉,从而危害到早就成为建文帝心腹之患的父亲,在一天夜里偷了舅舅徐辉祖一匹良马,连夜渡江离开京师跑回北平。按理说你是逃跑,怎么也得低调的不为人所知的跑回北平,但是朱高煦却相反的高调向皇帝派来的钦差一样大摆皇孙王子的谱,沿途吏民对他的接待有一点点的不周,就加以杀害,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受到满朝大臣的谴责,使得建文帝更加坚定要削弱燕王地决心。

二、靖难的功臣,跋扈的藩王

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正式的与建文帝争起了皇位。大哥朱高炽留守北平,而自己得以跟在父亲身边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朱棣对儿子在靖难中的表现十分满意,多次对部将说:“吾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的确在白沟河和东昌的两场大战,他的勇猛将本要成为俘虏的父亲救了出来。他毫不畏惧,身先士卒,带领燕军大破盛庸的顽强抵抗,帮助朱棣扭转了战局。从此,燕军再也没有对手,长驱直进,直取南京。也许当时的朱高煦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帮自己的父亲实现大业,但当朱棣拍着他的背意味深长的说:“努力,世子身体不好。”顿时朱高煦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这不就是明明白白的说将来要自己接班吗?现在把天下打下来,将来不就是自己的了吗?于是他更加拼命地战斗,而且在战斗中他和朱棣的绝大多数部将都成了铁杆战友,所以后来在立太子时淇国公丘福等靖难之役中的功臣都主张要朱高煦当太子。

建文四年,朱棣攻进了南京成为了皇帝,当时却没有公布皇太子的人选。朱高煦认为父亲的许诺,靖难的大功,大臣的拥立,大明新的皇太子必定是自己。然而,最终的皇太子却是那个他认为懦弱无能、无寸尺功劳的肥胖瘸子大哥,而战功赫赫的自己得到的却只是个皇子身份和被封为“汉王”这样普通的藩王,封国还是离京城十万八千里的云南,在他看来这无疑于流放。在这一刻,朱高煦愤怒了,父亲的许诺成了空头支票,自己的浴血奋战都是为看不上眼的大哥打的,于是他脱口说道:““我何罪!斥万里。”并且坚决不去云南。或许朱棣也为自己对这个有功有劳、最像自己的儿子的言而无信感到愧疚,默许了他留在京城,并将他的封地改为青州。朱高煦依然没有去青州,如果离开京城,自己就再也无法争取成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了,于是他展开了争夺皇太子的活动。

朱高煦依仗父亲的宠爱,经常向明成祖进谗言,说朱高炽的坏话,诋毁朱高炽的各个方面,以达到使朱棣认为朱高炽就是个废物,不是大明王朝的合适继承人。接着,由于父亲的成功案例摆在眼前,他私自挑选精壮的卫士,极力的扩充自己的护卫,以使自己的力量壮大到好和大哥甚至于和父亲争夺皇帝,并纵使他们四处劫掠,骚扰百姓。兵马指挥徐野驴将他们擒获并加以惩处。朱高煦知道后大怒,用铁勺将徐野驴活活打死。而且朱高煦还想提前过过做皇帝的感觉,他所用的车马器物都是御用之物,不将任何的礼法放在眼里。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对这个曾经宠爱的儿子彻底失望了,因为自己以一个藩王起兵成为皇帝,自然不希望再有藩王争夺皇位,如果任由朱高煦这样下去,自己死后很可能再出一个靖难之役或者出一个明朝的玄武门政变。因此朱棣对朱高煦予以深切痛斥,将他的冠服剥夺,并囚禁在西华门内,然后削去王位,废为庶人。而在这时救了他的却是他认为是窝囊废的大哥朱高炽。他念其兄弟的情意,痛哭流涕的求情,请求成祖放过朱高煦。最终明成祖削去朱高煦两个护卫,将帮助他胡作非为的左右侍从杀了,把他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省惠民县),并命他马上前往封地,不得入朝。朱高煦就这样结束他的预谋已久的造反,败在了父亲这个成功造反者的手下。

三、再次造反,大败身死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成祖在北征回师途中死于榆木川,由于群臣封锁了消息,朱高炽有惊无险的即位。朱高煦在错失了一次叛乱夺取帝位的机会后更加紧了谋取皇位的行动。一方面他派自己的儿子朱瞻圻在北京窥探朝廷的举动,随时派信使迅速向自己报告。另一方面将自己的心腹派遣到北京,等待时机叛乱。仁宗知道这些情况后后,为了不使皇室再出现骨肉相残的一幕,主动写信将朱高煦召到京城,畅叙了兄弟之情,并增加了朱高煦作为亲王的俸禄,赏赐数以万计的宝物,把他列在所有诸侯王之上,之后命他回乐安居住。封其长子瞻坦为世子,余下诸子皆封为郡王。厚道的朱高炽想以这种方式劝朱高煦放弃对皇位的妄想,安心的当一个藩王,可是朱高煦认为这是朱高炽软弱,加紧了叛乱活动。

然而仁宗朱高炽只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朱高煦对大哥的造反准备还没用上,正感失落之时得到太子朱瞻基要由南京回北京即位的消息。而他要路过自己所在的山东,于是密谋在朱瞻基奔丧途中派兵士结果了他,然后自己再趁乱成为皇帝,可是没想到是就在朱高煦做着即将登基的美梦时,传来了朱瞻基已经在北京坐上了皇位的消息。

按理说谋反是一项秘密的危险活动,这项活动的保密性极强,它的一切准备工作都要秘密的不为人所知的进行,一切准备就绪后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发动,就这样还只有二分之一成功的希望,朱棣就是这样,在造反之前,他一面做准备工作一面公开表示自己绝无二心,成功树立起自己靖难是被逼无奈的忠臣形象,就这样还要打着替皇帝扫除奸臣的旗号来宣传自己的正义性,作为成功谋反的朱棣的儿子,朱高煦完全没有遗传到父亲那优秀的造反基因,他不管一切客观条件,在他的脑海中只有当皇帝的念头。最为要命的是他要造反的念头,上自皇帝,下至吏民,无所不知,已经达到了“朱高煦之心,路人皆知”的地步,试想想宗室自古以来就是皇帝防范的重点对象,对明朝这样出过藩王夺位的朝代,藩王夹着尾巴过日子都可能被怀疑,更别提这样公开表示自己要造反的呢。

朱瞻基朱瞻基即位后,对自己的亲叔叔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格外的尊重,待遇异常的优厚,朱高煦多次向朱瞻基奏陈利国安民之事,朱瞻基看后马上照办,命令各部实行,然后亲自写信向朱高煦致谢。并说:“皇祖曾嘱咐先皇说皇叔有二心,应当加以防备。而今皇叔所言,全是出于一片诚心,说明他已洗心革面,皇祖的话可以不顺从照办。”朱高煦看到这些,十分的高兴,他忘记了当年在孝陵他羞辱走路不便的大哥时,在说出“前任蹉跌,后人知警”之后,年幼的朱瞻基马上反驳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是自己哑口无言的聪明。错误的认为朱瞻基像他的父亲仁宗一样是一个窝囊废,是像建文帝一样的书呆子,于是他决定不再用什么阴谋诡计,要用他父亲当年的方法,直接起兵推翻侄子,就像朱棣当年推翻朱允炆一样,可是朱高煦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他不是朱棣,而朱瞻基不是朱允文。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乐安起兵谋反,英国公张辅在获知朱高煦联合他的旧部作为内应的情况后,将他们逮捕,并上奏朱瞻基。

朱瞻基在听到朱高煦造反的消息后没有立即发兵进行讨伐,而是派使臣劝说朱高煦悬崖勒马,只要他不再公开造反,就可以继续做汉王,并且是大明地位最高的藩王。但是朱高煦面对朱瞻基的使臣南面而坐,这已经是皇帝接见使臣的礼节了。而且朱高煦说:“靖难时候,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结果太宗听信谗言,把我封到了这个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现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制我,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

接着,他又带着侯泰参观自己的兵马军器,明目张胆地说:“汝归报,急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徐议我所欲。”这已经是明白无误地向朱瞻基宣战了,用的就是他父亲时的理由–清君侧。事情到了这一步,朱瞻基明白劝解无用,只有用武力平叛。并且朱瞻基御驾亲征,讨伐朱高煦,明朝又一起叔侄大战开始了。

朱高煦不比朱棣,朱棣当年是手握兵权的塞王之一,朱高煦只是有着几千自己保镖护卫的普通藩王;乐安州也比不上当年的北平,北平是当年的元大都,城防非一般城池可比,乐安城只是当时中国境内的普通县城中的一座,可以说是没有丝毫抵抗能力。朝廷军队很快兵临城下,把乐安城团团围困。朱高煦听说朱瞻基亲自领兵讨伐,而且大军围住乐安,立即乱了方寸,开始胆怯起来。原先信心满满的造反众官兵们,上自朱高煦下至普通官兵都慌了,不时有官兵投投降,朱瞻基都加以赏赐,并劝告其他人,要识时务,不要跟随朱高煦造反,同时写信劝朱高煦说:“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 

朱高煦没有听侄子的劝,在他看来只要守住了自己这座城池就有翻盘的希望,于是命令军士守城抵抗。朱瞻基见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命令发神机铳,逼迫朱高煦投降,神机铳响声大如雷,杀伤力巨大,叛军立刻失去斗志。这时,城中将士都想抓住朱高煦以求自保。朱高煦惊恐万分,见无法与朱瞻基对抗,彻底丧失了以前的斗志,与其被俘或者被手下人抓住送过去,不如自己投降,怎么也算自首,估计能宽大处理。于是派人到朱瞻基的行营,愿意出城投降,但念及就要与妻儿诀别,打算明日交出城池认罪归降,朱瞻基允许。当夜,朱高煦为了销毁谋反的证据,将通谋书信及兵器全部烧毁。第二天,朱高煦准备出城认罪归降,但是王斌等属下劝阻,在他们看来,你投降了皇帝是你亲侄子会饶过你,我们这些人怎么办,皇帝会饶过我们吗?还不如大战一场死得轰轰烈烈,他们对朱高煦说:“宁可战死,也不为人擒。”

朱高煦此时已经没了之前带侯泰参观时的霸气,他坚定了投降的信心,见无法出城,便哄骗王斌等人要继续作战,然后偷偷地抄小道出城投降。

朱瞻基面对着跪在眼前几天前还趾高气扬的叔叔,没有同意大臣们请求将朱高煦处以正典刑的意见,而是拿出大臣们控告朱高煦的奏章给他看。朱高煦瞬间变成了狗熊,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叩头如捣蒜,对侄子不停的说:“臣罪该万死万万死,惟听陛下处置。”希望侄子饶自己一命。面对这个瞬间变脓包的叔叔,朱瞻基哭笑不得。随后朱高煦在朱瞻基的指使下召集参与谋反的亲属,于是造反余党全部被擒。朱瞻基没有大开杀戒而是赦免了乐安城守军之罪,胁从者一律不再追究。之后朱瞻基押解朱高煦等班师回京。明朝第二起叔侄大战还没有开打,就以叔叔朱高炽战败,侄子朱瞻基大胜告终,和当年的朱棣朱允炆叔侄大战来了个反转。

在回到北京后,朱高煦父子被除籍废为庶人,囚禁于在西安门的囚室,朱瞻基给取了个别致的名字叫:“逍遥宫”,可是朱高煦没感到逍遥。他的手脚都被铁链缚住,长木曳地,行动不便。不久孙贵妃为朱瞻基生了第一个皇子,朱瞻基高兴的“大赦天下”,但大赦名单中没有朱高煦,朱高煦的叔父宁王朱权为之说情,但他仍然没有获得赦免,于是朱高煦又对朱瞻基产生了怨恨之念,一天,朱瞻基突然去看望皇叔朱高煦。朱高煦见朱瞻基到来,顿时怨恨涌上心头,他认为这是朱瞻基对自己的侮辱,再加上自己前半生是尊贵无比的皇子亲王,如今却是个不见天日的囚徒,还要受人的侮辱,自己还活着干什么。这种念头终于爆发了。朱高煦运足力伸出一脚把朱瞻基勾倒在地,想看朱瞻基的笑话。朱瞻基这次彻底的怒了,你造反我不杀你饶你一命,你今天居然这样对我,他马上命人用一个三百斤重的大缸盖住朱高煦,没想到朱高煦力大,将缸托了起来。朱瞻基看到这种情况,怒不可遏,拿缸罩住了还不老实,那么就顾不上叔侄之情了,他命人用木炭将其朱高煦和缸埋了起来,然后点起火来,将自己那立过功劳同时又不断造反的亲叔父活活烧成了一堆灰烬。于是朱高煦连同他的皇帝梦在那炽热的火焰中一起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