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了智氏,实现了三家分晋,自此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在战国初期,魏国最为强盛。从魏文侯到魏惠王,魏国称霸中原长达百年之久。然而从魏惠王后期开始,魏国就因为齐、秦、楚三国的打击而一蹶不振。在整个战国中后期,魏国都是虚弱的国家,最终被秦国所灭。那么,为何称霸百年之久的魏国会走向衰落呢?
一,魏文侯的成功之道
要想了解魏国是如何衰落的,就必须先了解魏国是如何崛起的。魏的先祖为西周宗室毕公高的后代毕万,西周末期,西戎占据其封地,毕万被迫投靠于晋献公。前661年,晋献公下令毕万灭姬姓魏国,于是魏地就成为了毕万封地。前636年,毕万之子魏犨因为辅佐重耳有功,于是成为了晋国的卿大夫之一。
晋国虽然是姬姓封国,但是其卿大夫没有公族。在经过曲沃之乱和骊姬之乱后,晋国的公族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史称“晋无公族”。因此,晋国在春秋时期一直依赖于非公族的卿大夫。
没有了公族卿大夫,晋国的旧贵族势力就非常弱小,因而晋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改革的先锋,推行“作爰田”、“作州兵”,也就是废除国野制度,推行土地私有化和征兵制。通过改革,晋国成为了列国之中制度最先进的国家,也是春秋时期强盛时期最长的国家。
韩赵魏三家脱胎于晋国,在制度上也继承于晋国。三晋的土地,原本就是晋国土地私有化而获得的,是改革的获利者。三家分晋后,也必须继续改革。三家分晋时 ,赵因为灭智氏贡献最大,因而所得土地最多,史称“昔者知氏之地 ,赵氏分则多十城。”可见,魏国最初并没有赵强盛。
三家分晋初期版图
但是三晋疆域都相互分割零碎,难以彻底独立发展。加上三晋都尚未被周王承认为之后,因而三晋必须组建联盟。前425年,魏斯即位,他就是著名的魏文侯。他在外交上就建立了三晋联盟,共进共退。如此,魏国就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环境了。
战国时代,有一种风气,叫做养士之风。所谓养士,就是国君或者卿大夫用大量的资金来招揽各国人才,重用人才。养士,就是后来官僚制度的滥觞,是国家控制人才选拔的开端。士,不仅未能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出谋划策,还能够镇守关边,治理地方,打击传统旧势力。战国时代第一个以国家层面开展养士活动的就是魏文侯。
魏文侯礼贤下士
魏文侯向各国招揽人才,使得魏国成为了当时的学术中心。在文教上,魏文侯邀儒家弟子子夏来西河讲学,于是李悝、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田子方、翟璜等也随后到达了魏国。前401,秦国欲伐魏国,出兵至阳狐。有人劝秦王说:“魏君礼贤下士,有段干木辅佐朝政,国人上下团结一致,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在这些人中,最重要的是李悝,他是儒家弟子,同时也是三晋法家的先驱人物。为了富国强兵,魏文侯提拔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李悝于是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招揽人才;进一步推行土地私有化,实行精耕细作(尽地力)、平抑物价(平籴法)等。军事上建立“武卒”制,也就是建立常规军,进行正规的训练。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魏国很快就一跃为当时最强的国家。
在军事上,魏文侯重用吴起、乐羊等将领。吴起原本是卫国人,精通兵法,魏文侯大胆启用,让他镇守西河。吴起不仅成功守住了西河,还多次击败秦国,夺取了关中大片土地。而乐羊则灭了中山国,使得魏国的飞地嵌入了赵国深处。在地方治理上,魏文侯采用西门豹治理邺,使得邺成为了魏国的经济重镇。当时人称魏国“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
二,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
魏文侯时代,魏国的坚持的扩张方向就是西部,也就是秦国方面。对于魏国来说,秦国始终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如果能够成功消灭秦国,那么魏国就没有了东进中原的后顾之忧。
前413年,吴起带领魏军突破秦国西河防线,进入了关中腹地,兵临雍城,秦国有了灭国的危机。这时候,齐、楚两国就趁机进攻魏国的飞地。消息传来,魏文侯选择忽视齐、楚的进攻反而下令魏军加紧进攻秦国。不久,魏国就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从此魏国占据关中泾河以东长达80年。
魏国的强盛
直到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魏文侯才让三晋联盟进攻齐国,一战而斩首3万,齐国被迫割地求和,魏国又在东方获得了大片土地。后来,魏文侯又带领三晋军队击溃楚军,其中原的土地基本沦陷,连南阳也没有守住。在这样的情况下,韩赵两国纷纷迁都中原,赵国于前386年迁都邯郸,韩国则迁都新郑。
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对外政策上延续了魏文侯的政策,也就是联合三晋,主攻秦国。该时期,吴起镇守西河,与秦军发生了注城之战、武城之战、阴晋之战等,秦国精锐尽灭。此后,魏武侯将国家重心转移到了东部,开始进行争霸中原的战争。
魏国想要争霸中原,就必须要吞并卫国。而恰恰赵国也想吞并卫国,于是两国在卫国问题上矛盾很大,甚至兵戎相见。前383年,两国争夺卫国和大战,三晋联盟瓦解。此后,齐、楚趁机向三晋进攻,魏赵两国又认识到局势严重,于是再次联合,击溃了齐国。但最终,魏赵又因为卫国发生大战,三晋联盟最终还是瓦解了。
赵魏争夺卫国,反映了两国的重心都已经开始向中原转移,这就是三晋联盟瓦解,魏国四面树敌的原因。由于魏武侯在中原的战争过多,导致占领的中山没有得到消化,最终复国。同样,由于争霸于中原,魏武侯忽视了对秦国的继续进攻,秦献公得以暗中恢复元气,为后来的秦孝公变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魏武侯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又忽视了国家内部的建设,国内的保守势力开始抬头,新兴势力遭到排挤,人才开始流失。前387年,公叔痤以谗言诬陷吴起,吴起遭到了猜忌,被迫投奔楚国。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使得楚国很快强大起来,“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前383年,魏赵大战,楚悼王趁机进攻魏国,导致魏国腹背受敌,损失惨重。
可见,人才的流失已经开始给魏国带来巨大的隐患。
三,人才流失的加速和霸业衰落
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魏惠王即位。当时,魏国主要有两大基地,一是以山西高原为核心的地区,这里有河东、河西、河外等地,二是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内之地。两大地区被韩国隔开,难以统筹。其西部地区是魏国的根基,但是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而东部地区位于黄淮平原,交通方便,粮食产量高。
魏惠王决定继续转变国家扩张方针,将重心转移到中原。前364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大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这里水网密布,有河道联系着黄河、济水、淮河等,后来魏国又在此修建了鸿沟,沟通了南北水运。此后的2000年,开封就一直是北方的水运枢纽。
大梁的位置
魏惠王有心争霸中原,但是人才流失问题却更严重了。魏国贵族公叔痤多次向魏惠王推荐卫鞅,但均被拒绝。前362年,秦孝公招揽人才,卫鞅投奔秦国,在秦国进行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当时,魏惠王重用庞涓,而其同门师兄孙膑却遭到了排挤,甚至落入狱中,遭到了酷刑。最终,孙膑被齐国救走,成为了齐国的军师。以上两位人才的流失,是魏国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前354年和前341年,魏国和齐国发生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精锐被齐国消灭,魏国称霸中原的梦想破裂,而指导两大战役的齐国军师就是孙膑。在两大战役中,商鞅又带领秦国军队在背后进攻魏国,收复了西河,夺取了函谷关。而楚国不甘示弱,也趁机北上进攻魏国,夺取了八城。从此,魏国的生存环境就更加险恶了。前334年,魏国和齐国在“徐州相王”,标志着魏国霸业彻底失败。
魏国从此成为了秦、楚、齐进攻的首要对象,处于四战之地。此后的列国兴起了合纵连横的战略斗争,秦国为连横的核心,齐楚为合纵的盟主,而魏国处于三国之间摇摆不定。由于大国地位丧失,魏国的人才也进一步流出,在战国后期,从魏国流出的重要人才还有张仪、范雎、公孙衍、魏章、尉缭子等,他们最终都为秦国服务,将魏国一步步逼入深渊。
综上所述,魏国在战国时代的失败主要在于三点。一,战略重心东移过早,忽视了对关中的经营。如果魏国能够先灭秦再迁都争霸,那么就不会有多少后顾之忧了。二,三晋同盟未能维持。由于东出中原,于是和赵国发生了矛盾,导致三晋关系破裂。魏国应该让赵国吞并卫国,如此四面受敌的就是赵国,而三晋关系也不会过早破裂。三,改革后期乏力,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大量的人才为他国服务,加速了自己的衰亡。如果魏武侯、魏惠王有魏文侯的胸襟,不仅吴起、商鞅、孙膑、张仪不会流失,还会吸引更多人才来魏国,那结局就不同了。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