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相信错觉?”(为什么会有人相信)

本报评论员

2023年6月1日下午,一则“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在网上传播。

单看视频,其中“可疑物”确实很像老鼠头,不仅有“毛”还有“牙”。学生当时的怀疑以及之后公众的关注,都不是鸡蛋里挑骨头。

学校的食品安全关系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牢牢守住质量关。

涉事的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此事高度重视,事后立即组织封存相关档口食物并同步开展调查。

经过调查,该校发布情况通报称:上述视频拍摄地点确实在该校食堂,但反映内容与事实不符。当事学生本人在事发当时即邀请同学共同对“异物”进行了比对,确认“异物”为鸭脖,为正常食物。该学生已现场作出书面说明,对视频内容进行澄清。

不仅如此,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也表示,6月1日当天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派人去核实了,“拿去专门的检测机构送检”,“经过工作人员核实,确实是鸭脖。”

有当事人的确认,有专门机构的检测,有监管部门的核实……对“疑似鼠头”的处置程序基本无可挑剔。

这应该是一场“一见惊心”导致的误会。“像”和“是”不是一回事,“像”靠感觉判断,而“是”要经得起检验。生活中让人看走眼的事物不少,比这更离谱的也有。

事情到此,本应该尘埃落定。遗憾的是,校方的情况通报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不少人看到情况通报反而越发“不淡定”了,指责这个通报“指鼠为鸭”。

一些人断定学校造假的动机是,食物中出现不明异物,暴露了食品安全隐患,影响到学校形象,所以学校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掩盖真相。

但是,他们忽视了造假也是有成本和风险的。如果为了一个无意之失,去捏造事实,欺骗舆论和监管部门,后果极为严重,稍有理智的人和单位都不会去做以大博小的造假。

况且,参与此事调查的既有当事人和同学,也有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这个几乎没有利益交集的一群人,又怎么会默契地严守造假机密。

当然,程序完备而效果不佳的调查处置,依然有值得反思之处,那就是为什么所有参与人员都确认可疑物是“鸭脖”,却得不到普遍的认可。

事后复盘,不难发现监管部门和学校在关于此事的舆情应对上,套路有些陈旧,没有完全切中舆论的诉求,所以也很难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质疑。

比如,无论学校,还是监管部门,都没有展示完整的调查过程,也没有出具权威的调查报告。传言好像“飞毛腿”,回应全靠“一张嘴”,自然很被动。

在“AI时代”,影像都很难证实真相。只靠一张白纸黑字的通报去说服所有人,这种舆情回应确实有些单薄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