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高骛远是什么意思(好高骛远是什么意思?教育角度解读)

好高骛远这个成语源自《庄子》中的一则故事。“骛远者,不可得而有也。”成语的意思是指一味追求高远的事物,却无法真正得到它们。在教育领域中,“好高骛远”则是形容那些过于理想化、追求完美,却难以实践的想法和方法。这种现象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它源于人们的好高骛远心理,对教育带来了很多隐患。

好高骛远心理来源

好高骛远心理的来源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于所追求的事物,缺乏真正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很多年轻教师对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认识都停留在模仿、套用的层面,没有深入理解,就想使用某个新颖的办法来“改变世界”。

另外,社会的迅速变革也加深了这种现象。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社会的氛围和信息淹没,追求潮流和时尚,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自己的能力和条件也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好高骛远心理对教育的危害

好高骛远心理对教育的后果往往是惨烈的。一旦教师过于追求所谓的高难度,一味追求完美,结果反而让教育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流于形式,不顾实际,这就使得教育变得很空洞,学生无法内化所学的内容,也难以在日后的生活中运用。

同时,好高骛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无法跟上节奏,不利于他们的自我学习。教育更应该是被组织起来的、长期的、改变学生成长路线的重要过程,而不能仅仅是一种短暂的见效,更不能拘泥于形式,否则,教育就变成了一种悲剧。

如何减少好高骛远心理的影响

教育中减少好高骛远心理的最好方法是涉足实质,深入实践,理解教育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学生学习中的痛点,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质量。

另外,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随时了解实际情况和每个学生的需求。只有利用学科技术和方法,提供系统的教育支持,才能够让学生获得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和技能。

好高骛远心理对教育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我们不能够随便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改变我们的教学路线,也不能过分追求短期效果。我们应该采取现实性教育、创新教育、简明实用的方式,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情感体验,以形成有用的本领,成为真正有益的人才。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