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由来故事(立秋:祭日与丰收的象征)

立秋:祭日与丰收的象征

“立秋”一词的由来,源于我国古代农民对气候的观察与记录。秋夏之交,天气变干燥,气候逐渐转凉,这种现象正好发生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3 个,即“立秋”。

自古以来,“立秋”就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立秋祭拜一般分为两种:“上神”和“谷神”。上神是指诸天仙祖、玉皇大帝等高级神灵,谷神则是指守护庄稼的神灵。在古代农村,夏季时,庄稼已进入成熟收获期,农民们期盼着借助于此时祭拜神灵,感恩神明,祈求收成丰收。

据史书记载,在周朝,立秋祭祀以恭祦大帝为主,为感谢天地,祈求守护万物,求得幸福安定的生活。到了唐代,立秋开始成为文人雅士们的重要节日,如杜甫诗云:“凉风凄律金井梧,树影寒疏鸟敛羽,万壑千岩皆秀色,萧山九代自题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有过一首诗句:“立秋日日初入霜”来描述夏季到立秋的气候变化。

立秋的由来故事(立秋:祭日与丰收的象征)

到了宋代,立秋祭祀的意义又有了深刻的变化。宋代的文化兴盛时期,名士们渐渐摆脱面向天空的祭祀,开始从更深层次去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时候,立秋祭拜逐渐演变为一个更加内省的节日,而立秋本身也逐渐被看做是人类与大自然的重要连接点,传统节日的本质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在立秋之日,没事就得吃点藕合菜和芋头,藕与芋头象征着“秋收”,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收获的感恩和自豪。同时,每逢立秋,赏秋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人们去观赏黄叶满林、赏秋堆、秋梁、秋菜、秋果等等,以庆祝丰收的到来。

至今,立秋依然是一个被广泛认可和庆祝的传统节日,一如其本身象征着自然与人类之间极为深厚的连结。人们在此日以庆祝收成为名,延续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