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后悔赴内地求学,香港年轻人林倪盈推崇罗翔老师的教学」

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实习生 蒋雨露

【编者按】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1997年出生的“回归宝宝”,如今已成长为“回归青年”。他们与香港特区同龄,与特区同行。

澎湃新闻走近香港“回归青年”,聆听他们对于当下的探索,对于时代的思考。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香港青年林倪盈。大学时期,她来到北京就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四年的时光对于她的成长弥足珍贵,她说,“去内地读书是我这一辈子最不后悔的决定”。从兰卡斯特大学硕士毕业后,她回港就职于中建香港,在今年疫情期间参与了方舱项目。她希望能够在一个不确定世界里向社会展示确定力量。

以下是她的讲述——

「不后悔赴内地求学,香港年轻人林倪盈推崇罗翔老师的教学」

00:40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青年林倪盈送上祝福。视频来源:受访者提供(00:40)

“父母很支持我到内地看看”

我出生成长在一个爱国爱港的家庭里,爸爸在我小时候很喜欢给我讲中国历史,家庭氛围也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读小学时,学校会在每年“七一”集体组织我们去观看升旗。在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特区政府给我们这些1997年出生的孩子派了装着文具的“小福袋”。

大学的时候,我选择去中国政法大学读法律,我父母是很支持的,这也是我认真思考后作出的决定。读高一时,我就开始想去哪里读书、读什么专业。当时有一些去了内地读书的师姐给我们做分享,说可以用香港DSE的成绩去申请内地的大学。DSE是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相当于内地的高考。其中一位师姐去了复旦大学读法学,我特别认真地听了她的分享,就萌生了到内地读书的想法。

中国政法大学在首都,学习环境有保障,我比较追求新鲜感,在香港待了十几年,很想去别的城市看看,加上我从小就热衷于参加学校组织到内地的交流团,对内地情况很熟悉。父母也知道我从小就很独立,非常支持我去北京读书。

大学里的同学和老师都很亲切,比如我特别喜欢罗翔老师,他是教刑法的。他的刑法课很受欢迎,很多人“抢”他的课。当时自己很幸运选上了他的课,很激动开心。罗翔老师的课我一节不落。有的时候他的课安排在早上8点,我就早早起床,等到6点校工把教室门打开,我们一群学生就冲进教室。因为会有很多同学自发过来旁听,座位会爆满。这样的经历还挺难忘的。

罗翔老师很幽默风趣,听他讲课很着迷,而且他自身逻辑很强,会用一些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讲解,把抽象的概念讲得特别生动。课后,我也会主动和他交流,大家问问题的队伍排得很长。我是大一大二听罗翔老师讲课的,那时他还没有在网络上“火”起来,但他是我们学校最受欢迎老师的前三名。后来他在网络上“火”了,我们完全不意外。

“去内地读书是我这辈子最不后悔的决定”

从2015年到2019年,我在中国政法大学度过了充实快乐的四年时光。大学期间,我积极参与学校的不同社团组织,加入过校学生会和团委宣传中心,当过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帮忙组织模拟法庭、法考讲座、国际日、指导留学生学习和担任粤语班助教等。

我是在京港生代表,参与了一个香港专业人士协会,成员都是在京的香港专业人士。我在协会的青年委员会里担任副主委,我们举办过一个两百多位在京港生参加的迎新营,大二时我作为小组组长,大三时我负责统筹整个活动。当时举办活动忙个不停,但和一些从香港刚到内地的学弟学妹接触分享,有一种传承的感觉。

我也曾代表在京港生参加多项活动,见证了多场盛事。比如我作为在京港生代表出席庆祝国庆68周年的人民大会堂晚宴,参加内地高校港生“一带一路”贵州国情考察团。我也参与过第二届世界公益慈善论坛,那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清华大学联合发起的,当时邀请了很多国家的前总理和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慈善组织。他们讨论怎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怎么让世界变得更好,给了我很多启发。

大学期间,林倪盈参加世界公益慈善论坛。 本文图均为 受访者 供图

还有一次,时任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的谭志源先生来到北京组织一场交流,我是跟他聊天的在京港生代表之一。他问了我们在北京读书的感受,以及希望政府给予哪些支持。在交流之前,我专门咨询了协会中一些在京港人的意见,他们大都表示由于我们没有内地身份证,基本所有要实名的情况,例如去主题乐园、入住酒店、买机票高铁票等都有很多不便。因此,我把收集到的意见反映给谭志源先生。后来推出了香港居民证,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例如坐高铁不用到柜台换纸质票,可以直接刷手机,方便了不少。有这样一个作为学生代表发声的机会,我很开心,也算做了一点小贡献。

我还代表在京港生在香港TVB电视台的“升学无疆界”栏目上拍了Vlog(视频网络日志),介绍北京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情况。我是通过免试招生计划,用香港DSE的成绩直接申请内地的大学。我也算是最早几批通过这个计划来内地读书的学生,因此有使命感跟大家分享,希望鼓励更多学生去内地读书。

大学期间,我也帮忙组织过北京市内的义工服务,比如探访养老院,给老人们送物资和他们聊天。老人们知道我来自香港,经常会夸我普通话不错,也会对于我为什么来内地读书感到好奇。他们喜欢听粤语的怀旧金曲,比如邓丽君、张国荣、张学友的歌。这也是我们香港人很喜欢的明星,感觉大家喜欢的东西也共通,心灵距离很近。而且在沟通中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很难被其他东西替代,以至于后来加入中建香港也一直积极帮忙筹备各种义工活动。

我的大学四年过得很充实。说真的,我觉得去内地读书是我这一辈子最不后悔的决定。作为一名在京港生,这四年里我体验了很多,很难得有机会参与那么多重要场合,眼界更开阔了,也感受到国家对我们寄予厚望,很多政策非常关照港生。这段经历真的很有意义。

“很多香港朋友留在了内地工作”

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我认识了很多内地朋友。现在我回香港一年多了,还会和他们偶尔聊天。他们很热情,以前我去他们的城市旅行,他们就会给我发一些游玩攻略,如果他们刚好在家也会带我去玩。

我热爱旅行,也去过内地很多地方,例如云南的大理、丽江、昆明、香格里拉,还有重庆、青岛、洛阳、贵州、哈尔滨、深圳、广州、天津、上海、苏州。内地很多城市我都去过,坐高铁特别方便和划算,比从香港坐飞机要方便便宜很多。我很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内地有的时候和朋友说要不这周末就去哪里旅行,两天一夜也很不错,就这样出发了。

后来也会有内地的朋友来香港找我。他们在拿到香港一些大学的法学硕士offer后第一时间就和我分享了,问了我关于在香港租房子的事情,说等他们来到香港了要聚一下。我就会有一种被他们惦念着的感觉,平时互相看微信和微博的动态,也会很想念对方。

我认识的很多在内地读书的香港朋友都留在了内地工作,可能是因为已经适应了内地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就好像我现在虽然回到了香港,但我比较少用香港的社交平台,反而还是习惯看微博、微信、b站(哔哩哔哩)之类的。和内地的朋友相处久了,大家沟通也会比较顺畅,有一种交流上的依赖感。

而且内地的生活也很便利,网购、快递很便捷,物价和房价相对来说也没有这么贵。我有朋友在北京租房,每月租金可能四千多元,但在香港同样的面积,房租至少需要八千多元,整整两倍。另外,我们有在内地读书求学的经历,在内地也比较容易找到工作。

回到香港,我自己选择到中资公司中建香港工作,这跟我的教育背景比较吻合。在面试时,面试官也很详细地介绍公司对于青年人才的一套完整培养体系,这让我看到了清晰的职业规划,也相信公司能给予我们很好的工作平台去成长。

加入中建香港后,林倪盈积极参与义工活动。

林倪盈积极参与义工活动。

很多香港青年可能会说“怀才不遇”“在香港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但我觉得在政府和企业提供机会的时候,我们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和把握。例如,政府近年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我们公司参与其中。为吸引更多香港青年投身建筑行业,我们公司重点打造香港“双百”青年人才发展计划,目标于“十四五”期间,每年为香港应届毕业生提供至少100个香港或大湾区就业岗位,以及每年为在校生提供至少100个两地实习交流机会。还有“千人过河”计划,为支持青年抓紧大湾区发展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们公司目标于“十四五”期间为1000名香港员工提供大湾区参观交流及中长期发展机会,为其事业发展提供多元选择,目前也得到了良好的贯彻。

粤港澳大湾区让香港跟内地连接融合得更加紧密。我觉得香港的年轻人要更主动去了解内地的资讯,要敢于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大胆尝试。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特区政府都给予了香港年轻人很多机会。

“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香港第五波疫情的紧急关头,我们公司受到了中央的信任和特区政府的委托,临危受命,把方舱项目建设作为首号的工程,调动了一切资源和力量,在4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8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向香港的社会展示了我们在一个不确定世界里的确定力量。

我觉得这是很有力量感的。一开始收到任务时,我们很多同事对怎么建设、需要什么资源等还不太清晰,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唯一确定的就是使命必达的心,这也支撑着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

当时我也作为青年突击队成员参与了新田及元朗方舱项目,主要负责员工关怀,调研管理人员和工人们的需求,提供物资、伙食等生活保障,比如当时有一位工友问我能不能剪头发,我们就安排了爱心义剪的活动帮助他们理发,让他们在炎热天气下相对舒适地工作。

林倪盈参与方舱项目。

我们还有一个叫“幸福小站”的帐篷,每天会在里面派防疫物资、饮料、伙食、下午茶和防晒用具等。另外我们还布置了“幸福休息室”,里面有椅子、饮用水、空调,供同事们小憩。

参与方舱建设项目时,我跟同伴在工地上一天来回奔波。大家特别专注地投入到工程中,带着一种“不完成工程不罢休”的使命感。很多同事基本上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争分夺秒赶工,很有冲劲。

林倪盈作为青年突击队成员参与五四青春打气会表演。

林倪盈

我在方舱前后待了半个多月。后来项目竣工,我在新闻上看到患者住进了方舱,那一刻感觉大家全心奋进所创造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同事们夜以继日工作、拼搏是意义非凡的。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我深信,在香港新一届特区政府的带领和社会爱国爱港力量多方的协助之下,香港将会开启新篇章。我也感受到新一届的特区政府特别看重民生问题,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在政纲中也提到,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土地房屋供应提速提效提量,持续关怀社会和青年。我认为香港未来可期,也祝愿祖国繁荣昌盛,香港可以在“一国两制”下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刘威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