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购物的商机(旅游购物的商机有哪些)

疫情前的数年来,我国旅游蓬勃发展,各种旅游要素、旅游业态也随之快速发展,并涌现出不少有影响力的品牌,而作为旅游基础六要素之一的“旅游购物”,却显得滞后不少。除了免税店这种本质上不是旅游购物的旅游购物之外,国内旅游购物中有影响力的业态和品牌寥寥无几。这让人不禁联想,是旅游购物行业主体不够努力,还是旅游购物本就不是一门好生意呢?

旅游购物,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这可以从历史的视角来看。

01 曾经的旅游购物,一门好做的小生意

流量获取容易

曾经的国内旅游,以旅游景点为主要游览区域,甚至以跟团游为主要旅游形式,旅游路线都是旅行社事先规划好的。这导致游客流量有明确的集中点,比如景区出口、旅游购物商店;只要把店开在出口,甚至跟旅行社合作,把游客直接带往购物点,商家就能很轻易地获取集中的流量,有效的流量获取成本可以说是很低的。

市场竞争小

曾经,国内旅游还不是普遍现象,不论单体景点还是总体市场,旅游的市场规模都相对较小,旅游购物的市场供给者也较少,要么是景区旗下的官方旅游纪念品店(市场化程度有限),要么是当地居民利用自家房屋和人力的土特产店(成本较低)。池子小,鱼也少,旅游购物市场的进入者少,竞争也不激烈。

市场规模小,这是一门小生意;竞争小,流量获取相对容易,又是一门相对好做的生意。所以,曾经的旅游购物,是一门好做的小生意。

本是一个“柠檬市场”

经济学中,有个“柠檬市场”的说法,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主要是产品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由此,信任成本很高,市场发展受限,在极端情况下,市场甚至会止步萎缩。

旅游购物,本身就是游客在陌生的异地购买陌生的地方特产、文化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带有天然的信息不对称性;而且,旅游购物几乎都是单次博弈,单个游客几乎无法对骗了自己的卖方实施“惩罚”,除非涉及金额很大,才会有人诉诸法律。

这就导致一个严重后果:旅游购物的信用和口碑越来越差,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这无疑是不利的。

旅游购物,曾“死于安乐”

本就是一门好做的小生意,卖方就难有改进产品和服务的动力;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单次博弈这种“柠檬市场”导致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被打击、市场的信任逐渐丧失,旅游购物市场就会趋于萎缩。

现实中,由于有政府监管的干预,一定程度上减缓、对冲了这种萎缩,但相对于旅游总体市场,旅游购物的滞后还是明显的,很大程度上,这其实是一种“死于安乐”。

02 现在的旅游购物,一门难做的大生意

流量集中度下降,流量获取难

现在的国内旅游,是自助游、度假游、全域旅游的时代,游客去到目的地,不再是跟着旅游团走,不再只是去那么几个景点,而是自行定路线、走到哪是哪、甚至刻意不去景点;也不再只是黄金周才出游,而是想走就走、旅游日常化了。

游客流量的时空分布范围都在快速扩展,虽然单点流量的绝对值增长了,但流量的时间集中度、空间集中度都明显下降,集中流量的获取没那么容易了。

市场区隔打破,竞争很激烈

旅游日常化同时也必然带来旅游购物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更多人出游、更频繁出游,旅游的基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吸引了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旅游购物领域。另一方面,旅游商品的市场区隔被打破,旅游购物的竞争暴露于更大的消费市场。前者,是市场的自然增长,对所有旅游要素影响都一样;后者,则是旅游购物“迟来的成年礼”。

旅游商品分两类,地方土特产(物质化的在地物产)和文创商品(非物质的在地文化转化而来)。不论哪种,旅游商品都是以游客到达旅游地为前提的,都是游客的在地消费。而这种在地消费的驱动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出于情感需求,旅游商品是承载游客对旅游地的情感的一种象征物,这也是旅游购物的核心驱动力;二是出于空间阻隔,难得来一趟,来了就带点只有当地才能买到的特色回去,这是旅游购物的常有心理。但是,随着我国电商购物的迅猛发展和物流网络的高度发达,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上买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特色(不论是土特产还是文创商品),“空间阻隔”所带来的旅游购物驱动力已经越来越弱,甚至消失殆尽了。

从这个角度看,全网的土特产、文创商品都是所有旅游地的旅游商品的竞争者,旅游购物这个曾经安于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温室花朵”,被发达的电商和物流网络硬生生拉入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无限战场”。

旅游购物的市场规模成量级的增长,竞争也是。在这样的冲击之下,必然有溃败,但也会有重生。

消费主权的时代

当然,新时代对旅游购物的影响不止于上述,强大的供应链带来的供不应求、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催生了消费主权的显著上升,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都得到空前重视,旅游购物领域也不例外。

游客出游前,都能很容易的获取大量有关旅游地的可靠信息,有携程点评、马蜂窝攻略,有抖音/小红书旅游博主的视频,有千万旅游公众号和旅游达人的推荐分享,旅游和旅游购物这样一种“后验品”越来越接近“先验品”。由此,游客群体与旅游地形成了重复博弈,游客单个游客的试错成本下降,游客的需求偏好和不满等都能通过网络实现便捷、即时、真实的反馈。

(小贴士:“先验品”指的是在购买前就可以搜索、确认质量和特性的产品。比如,鲜花就是先验品,你去市场买花时,没付钱的时候你就可以确认花长得好不好看,有没有黄叶子等等。“后验品”是只能在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判断质量和特性的产品。比如汽车、电影和新推出的食品等等。要知道汽车的性能,你得试开;想要知道电影好不好看,你得亲自看看;某个食品好不好吃,你得买来尝尝。总之,在购买之前,后验品是无法被确认出产品质量好坏和特性的。)

旅游购物,应“生于忧患”

综上,一方面,自助游、全域旅游时代流量获取难度上升,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竞争全网化,旅游购物的生存环境远不如曾经那么安逸,这是“忧患”;另一方面,市场规模更大、竞争更激烈都会驱动供给者更有竞争意识和改进动力,而消费主权上升、发达的互联网与物流等则让消费者的旅游购物意愿得到保护、旅游购物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旅游购物的供需双方都能进入良性循环,这是“生机”。所以,现在的旅游购物,应该“生于忧患”了。

03 如何在大生意中“生于忧患”?

虽然,旅游购物被发达的互联网拉入了突破地域限制的无限战场,但在顺应趋势的同时,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我国的旅游购物,在“顺应趋势”和“做好自己”两方面,都还很不够,尤其后者,那既是应对迟来成年礼的亡羊补牢,也是时代冲击之下免于溃败的定海神针。

“做好自己”,就是回归本真。旅游是体验,旅游购物是旅游体验的延伸,本质属性是情感商业是体验商业,核心价值在于情感和体验。情感与体验,就是旅游购物的本真。

生于忧患,关键在于找到机会。对于旅游购物的卖方而言,至少有两方面的机会:一是线下门店,二是文创商品。

机会1:旅游购物的线下门店

应对电商冲击的方式是线下,对旅游购物来说尤其如此,游客的情感和体验都发生且只能发生在旅游地,发生在线下,这是对旅游“在地”属性的凸显,是对旅游“体验”优势的凸显,是对旅游购物本真的回归。旅游购物的线下门店发展,应重点关注体验化和连锁化。

体验化:如今是体验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商业都在体验化;作为本质就是体验经济的旅游来说,旅游购物商业更应该体验化。越是电商冲击,越是要凸显旅游的体验优势,把门店当景区一样打造,让体验即时发生,让旅游购物即时发生,同时,用互联网时代的物流、支付、线上社区等手段优化传统的购物体验。

体验化的方式涉及到门店的感官呈现、展陈的交互设计、服务的体验设计等等,具体方法在很多快消品和娱乐业态中都有很好的应用,旅游购物完全可以借鉴。如迪士尼对游客体验环境的强控制:所有员工都是演员,所有景观都是与主题一致的,游客接触到的所有细节都是被精心打造、维护和提升的。如宜家通过游戏模式设计卖场用户体验:好停车、帮带娃、不设窗、不推销、单一路线,为注意力减负;分解购买任务,设计实景展示,创造沉浸体验;过程中以高性价比的小商品制造随机奖励,出口处以一元冰淇淋制造高峰体验等等。

连锁化:这是建立品牌信任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全域旅游时代游客流量分散的必要方式,还是利用强大供应链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旅游商品价格、促进旅游购物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方式。

机会2:旅游购物的文创商品

如前所述,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两个驱动力:情感需求和空间阻隔,后者因电商和物流网络而几乎不复存在,此时,旅游商品更应回归并凸显其本性,即作为游客对旅游地情感的载体。具体有两种方式,即地方文化的文创商品化和地方物产的包装文创化。而后者又以前者为基础,也就是说,地方文化的文创化是重点。而这就涉及到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梳理、再造和转化,从文化到商品需要经过“文化故事化→故事元素化→元素符号化→符号商品化”等环节,这是个系统工程,是值得致力于旅游商品的市场主体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领域。

结语

除非垄断,这世上就没有天然又大又好做的生意。曾经的旅游购物虽然好做,却只是门小生意;可喜的是,现在的旅游购物有机会做成一门大生意,大生意难免竞争激烈,但只要乘着情感消费上升的趋势,凸显旅游购物的情感底色,就有更大机会“生于忧患”,做成一门好生意。

(禾作品牌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