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中国,《黑豹》口碑反转?(为什么黑豹口碑这么好)

漫威新作《黑豹》(Black Panther)上映了,就结果而言,该片在国内和国外(北美)的评价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状态。

为何在中国,《黑豹》口碑反转?(为什么黑豹口碑这么好)

▲《黑豹》剧照

在国外,烂番茄上 97% 的新鲜度、IMDb 上 7.8 的评分、票房位列全美第 9 高都让它有望成为史上最成功的超级英雄电影。

为何在中国,《黑豹》口碑反转?(为什么黑豹口碑这么好)

而在影院之外,《黑豹》的影响力甚至蔓延到了体育圈。

最近法国网球运动员 Gael Monfils 和美国网球运动员 Sachia Vickery 在比赛胜利之后均做出了电影《黑豹》中「瓦坎达万岁」(Wakanda Forever)的动作。

然而自《黑豹》3 月 9 日在国内上映之后,其在豆瓣上的评分就在逐渐走低, 6.7 的评分「好于 51% 科幻片、好于 52% 动作片」,可以说完全就是一个处在不好不坏的境地。

当然与大多数看完该片的国内观众一样,极客君看完也只能对这部电影送上「无聊」以及「套路」的评价。

同一部片在中外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是怎么来的呢?

一段我们所不熟知的历史

身在中国的我们或许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 · 路德 · 金(Martin Luther King)的名字并不陌生,他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也成了国内许多英语专业学生练习演讲的材料,但是美国黑人争取自由的那段历史对于我们却总有着那么段距离。

▲马丁 · 路德 · 金

事实上,自林肯公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之后,美国黑人的地位实际上仍然是十分低下。此外,落败的南方老兵还组建起了一个奉行白人至上、歧视有色种族的「三 K 党」(Ku Klux Klan),并对有色族裔采取了各种暴行。

而事情在二战结束之后开始发生了改变。

受到全球独立解放运动及工业化的影响,美国的黑人纷纷进入城市争取自己的权益。一直到 1954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教育委员会施行种族隔离制度违宪,也就是「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之后,美国黑人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黑人小孩终于能和白人小孩一起接受教育

不过虽然以马丁 · 路德 · 金为首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他本人也成为《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提倡用爱来感化暴力的马丁 · 路德 · 金却在 1964 年三名民权工作者被杀害之后遭遇挫折。1965 年,主张暴力革命的马尔科姆 · X(Malcolm X)遇刺,更是让采用暴力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

▲Malcolm X

于是在 1966 年,加州奥克兰的修伊 · 牛顿(Huey Newton)和博比 · 西尔(Bobby Seale)成立了主张以暴制暴的极左翼政治组织「黑豹党」(Black Panther Party),由此黑人开始了以暴力来索取权利的道路。

而最终,从非暴力到暴力,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黑人民权运动,无数黑人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之后,美国社会的种族隔离才逐渐消弭。

▲Huey Newton(右),Bobby Seale(左)

说回《黑豹》本身,作为一部诞生于「黑豹党」成立前几个月的 1966 年 7 月的一部漫画,「漫威之父」斯坦 · 李(Stan Lee)和杰克 · 科比(Jack Kirby)给漫威漫画里第一位黑人超级英雄的人设便是一位有着比白人更先进科技、通体黝黑的非洲黑人。而这样的设定本身就注定了其与这场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运动脱不开关系。

▲《黑豹》漫画

至于这部《黑豹》电影,无论是开头在加州奥克兰的场景,还是与「黑豹党」推动世界范围内黑人独立解放运动的行为方式十分类似的反派埃里克,都无不体现着影片对那段历史的展现。

▲反派埃里克(左)与黑豹(右)

所以说,对于并没有亲身经历过种族间奴役、冲突的中国观众来说,对《黑豹》产生共情的语境是天然缺失的;此外,在国内《红海行动》《战狼》等影片以及背后的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讨论不同种族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自然没有多少生存空间。国内外评价不一的情况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它就是「好片」了吗?

国内的许多观众或许是不了解美国那段沉重的历史,但是除去那段历史,对于影片「无聊」以及「套路」的感受是假的吗?

自 2008 年「漫威电影宇宙」(MCU)的第一部《钢铁侠》(Iron Man)上映到刚登上荧幕的《黑豹》,只要片头有这么个「Marvel Studios」的 Logo,票房大概都差不到哪去。

然而今年也是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的第 10 个年头了,除了 10 年不变的高票房,还有 10 年不变可复制的剧情设定,以至于很多观众都表示看完开头就能预测一整部电影的剧情。

当然这都归功于工业化的好莱坞电影制作过程,因为照着模版做就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更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

▲ta 们其实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早在 1947 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和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就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虽然该理论有其适用的具体历史语境)的概念,批判了商品化的艺术作品实际上已经被剥离了反抗和批判功能,只剩下使用价值:

大众媒体的消费者想象力由此丧失殆尽,他们看过的所有影片和娱乐产品,教会了他们要期待什么,也教会了他们如何自动作出反应。制片商则是心知肚明,即使消费者心烦意乱,依然会一如既往消费他们的产品……整个文化工业,就这样让人类得以在每一个产品有条不紊地进行不断再生产。

从这个角度看,《黑豹》或许只是对《狮子王》的一次再生产。

这时,也有人可能会说:《黑豹》这次探讨种族平权的问题难道不是反抗与批判吗?

诚然,这样的探讨给弱势方提供了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但是之后的情况往往是探讨不知不觉就变了味,因为资本乐于从讨论的冲突中寻找商机,所以固化这些冲突就能固化商机,最终阻碍讨论的继续发展。

2003 年,一名成绩优秀的白人女性申请密歇根大学遭拒,原因是学校在录取时优先考虑少数族群,于是她将学校告上了法庭,案子也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而最终最高法院裁定学校做法并不违宪。

对此,身为黑人的大法官克拉伦斯 · 托马斯(Clarence Thomas)解释说:当黑人甘愿受到歧视而得以入学时,难免不会继续受到其他方面的歧视。

同理,当一部刻意强调「全是黑人」的《黑豹》上映,且据传明年要冲击在「政治正确」上越走越远的奥斯卡时,这是不是对黑人的一种变相歧视以及消费呢?

▲Clarence Thomas

所以,对于《黑豹》,你怎么看?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