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美丽延河(追忆美丽延河的诗句)

莽莽黄土高原,有一条弯弯曲曲承载着落后与苦难、辉煌与文明,日夜不息、源源不断向东流去的河流,它就是千万年来滋养和哺育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母亲河——延河!她惠泽着这块热土上的延安儿女,流淌着万古不朽的传奇故事,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使这条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的延河,成为革命圣地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脉,与时代同步、与历史同辉。

宝塔山与延河水交相辉映

从古到今,延河曾几度易名,最早叫清水河,《水经注》称之“清水”。战国时期叫区水,西汉时期叫洧水,南北朝西魏时期又叫清水。明弘治《延安府志》载:“延水在城东门外,从安塞县西北芦关岭东南流入肤施县境,又经延长县流入黄河,俗称,濯筋水”。到了近代才改叫延河。

据《延安市志》记载,延安是以延河流域的平安宁静而得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延河和延安的发展演变过程。追溯延河的生命渊源,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它就是从陕北的黄土夹缝皲裂而出的一条很普通的河流,曲曲弯弯,九转回肠,成年累月任狂风险浪冲刷,致古道几度迁变,但终不改流向,夜以继日缓缓向东,最后投入黄河的怀抱,归向大海。

从周秦到明清,延河流域属边陲之要地,有“塞北咽喉”“秦地要区”之称。在三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里刀耕火种,开创了华夏文明。以延河为中心,主要聚集了不少外来移民及一些少数游牧民族,城镇大多依河而建,川居为生。秦汉时期即在此设高奴县。隋唐至明清,一直都是郡、州、道、府治的所在地,成为陕北历代的政要中心,故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名胜古迹。延安清凉山早有佛祖尸毗为救生灵而舍身割肉施喂饿鹰的传说,故而一度将延安称为肤施。月儿井、定痂泉以及遍布山体的摩崖石刻无不诉说着这条河流的神奇。嘉岭山上宝塔雄居千年,俯视延河东流而去。宋代名将范仲淹率兵镇守延安,保卫中原安全。为战事之需,在宝塔山下的延河边上凿石造井,修瞭望台、建镇西楼,留下了有名的“范公井”。他的千古名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就是在延河边挥毫而成的。还有龚元超名句:“山抱延城城倚山,墙边延水逐山湾。”也是对延水和延州的绝伦赞美。在明末年间,在延河流域,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先后造就了安塞的高迎祥、肤施张献忠、罗汝才、洛川张存孟等,高举义旗,替民请愿,为民族命运而奋勇抗争的一代枭雄,在反对压迫,反对剥削,捍卫民族尊严的斗争中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从宝塔山上俯瞰延河,水面波光粼粼,十分壮观。

古老而沧桑的延河,它既是一条自然的河流,但也是一条承载历史使命的河流。在上世纪初,这条很不起眼、蜿蜒盘旋的河流却与中国革命,乃至全世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使命连接在一起,被亲切地称为革命圣地的母亲河。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民族英雄刘志丹和谢子长领导陕北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创了陕甘宁边区红色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央红军来到陕北。从此,延河之滨便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根据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等地战斗生活,土窑洞的灯光与延河水交相辉映,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毛泽东思想,指引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宝塔山、延河水成为中国革命的标志和象征,无数革命志士和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奔向延河之滨,寻求救国真理,这是历史做出的又一次重大选择。随之革命队伍不断壮大,革命力量不断发展,熊熊的革命烈火映红了西北的整个天空。

1944年,宝塔山下,延河古桥上行人络绎不绝。林迈克 摄

红色的土地,火红的岁月。在烽火年间,延河为数十万红军将士提供了生存保障。在日夜流淌的延河水边,一群群干部、学员,沐浴着东方的晨曦,挑水、洗漱、做饭;一排排战士在延河边,迎着朝阳,吼声震天,练习刺杀;女战士在河边哼唱着革命歌曲,搓洗衣服;夕阳西下,牵着战马的“红小鬼”前拥后挤来到延河边来饮战马;天热的时候,战士和学员们在河里游泳、消夏、唱歌、聊天,谈论自己的革命理想;冬季到来时,战士们在河面溜冰、滑雪锻炼身体,那欢快的歌声笑语日夜充盈在延河两岸。我党、我军的许多领导干部和著名将领们也常常来到延河边散步聊天、抒发情怀,谈论革命、定夺乾坤;中国革命的千军万马,在延河水的哺育下不断成长壮大,肩负着时代重任,走向解放全国的战场。延河水、小米饭养育了一代风流人物,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为中国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直至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曾经到达延河源头天赐湾,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在这个小山村住了一个星期,当时村名叫“天刺湾”,毛主席给改名叫 “天赐湾”,村民们十分高兴。后来又在离天赐湾不远的小河村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部署了全国战略反攻。这是延河与中国革命的又一次天然对接。

延河,从红色岁月中走来,一路谱写着革命胜利的凯歌。特别是毛主席和党中央来到延安后,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对延河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发利用,采取多种措施,兴水惠民。1943年,在毛主席领导下,当地人民在西川河修建了“幸福渠”,使延安农田灌溉面积达到数千亩,发展了边区生产,促进了城市繁荣。解放后,延河流域成为延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治理延河,兴修水利,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效。1958年在国家投资支持下,动工修建了第一个万亩灌溉渠——延惠渠,大大提高了川台地粮食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为了解决延安人民的水源问题,1972年,延安市动员上万名劳力,在延河支流杏子河上修建了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王瑶水库,总库容2.03亿立方米,在提高了延安城市防洪能力的同时,还解决了延安日益增多的人口用水问题,成为保民生、促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

如今的延河两岸,青草依依,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几十年过去了,宝塔山和延河水不仅代表了延安的形象,更成了延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我们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一提起宝塔山和延河水,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就会立马想起延安的山,延安的水,延安的人。

原创 赵景莲 延安宣传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