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分享,也能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部有时代背景又充满血腥的现实主义香港电影《打蛇》。
在介绍这部电影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这部电影的导演牟敦芾。
这是个听上去有些陌生的名字,如果我们在这名字之前加一个前缀《黑太阳731》和《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导演,相信就有很多有点年纪的人就认识这位导演了。
1941年出生的牟敦芾,早年随家人从山东到台湾定居,毕业于台湾的艺术专科学校,1977年他从美国回到香港著名的邵氏影业发展,《打蛇》和另一部被国人熟知的《黑太阳731》就是在那个时间段之后拍摄的。
70年代初期,内地到香港居留的人日益剧增,对香港社会造成沉重压力,于是当时的港英政府在1974年宣布实施抵垒政策,试图减少非法入境者进入香港。
但是这样的政策并没有使偷渡者有所减少,一批又一批的偷渡者不惜冒着危险偷渡到香港,在他们的眼睛里,香港当时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地方。
这批偷渡者被称为”人蛇”,而打蛇人的由来,正是在那时,有一批针对人蛇的敲诈勒索的行当,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就被称为“打蛇者”。
“打蛇者”在捉到人蛇后,会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这些人在香港的亲戚,让他们拿着赎金赎人。
当时很多年轻的内地青年偷渡到香港,为了赚钱继续生存下去,到了香港的这些人怎样融入主流社会、他们面临怎样的生存压力?
牟敦芾将镜头对准了这个群体,《打蛇》之前还有一部《捞过界》,而《打蛇》被称为前者的“精神续集”,代表着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开始。
今天,我们无意讨论导演的意识形态问题,只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评价《打蛇》以及牟敦芾的电影。
如果用一个颜色来形容他的电影,我觉得,是“黑色”。
他擅长于对焦到了历史事件,擅长真实叙事,例如“南京大屠杀”、描写日本入侵时细菌战的《黑太阳》(及之后的黑太阳系列)和《打蛇》等。
这些电影的一个重要的标签就是“写实”,牟导极力用真实的镜头刻画那个时期的暴力、血腥和惨无人道,也因此,他的电影会被批判为“博取眼球的对感官的刺激”。
拿《打蛇》的剧情为例,阿荃同丈夫向东、弟弟大种三人为寻找传说中的“钻石山”偷渡到港,躲过了香港警方在海滩的围堵,却落入了打蛇团伙的手里。
人蛇就像散发着腥味的猎物,打蛇者是闻到了腥味的捕猎人,一场场猫与老鼠、螳螂捕蝉的游戏接连上演,是那个社会满地黄金表象之下的恶臭之流。
打蛇者残酷虐待凌辱众人蛇,并将没有勒索价值的人蛇贩卖,众人蛇合力逃亡“钻石山”,钻石山预示着偷渡客的精神家园和图腾,当他们看到真实的钻石山,一场向往好生活的美梦就此破灭。
电影里有很多让人观感不适的镜头,偷渡客赤身关在一个小屋里、往脸上涂牛粪、在身上浇蜡烛油等。
很多人因为受不了凌辱精神崩溃,阿荃为了活下去,甚至主动献身鹤爷。
电影搜集了丰富的素材,拍出了那时偷渡客对香港的憧憬和渴望。
但同时,在当时的观影者中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就是:牟敦芾到底是用现实题材来描写底层民众的疾苦,还是借此题材,用大尺度的血腥暴虐、变态、酷刑,挑战人伦的方式博取眼球,鞭挞社会。
对这样的评价,在牟敦芾的电影中从来就是不绝于耳的。
我们拿他的处女作《不敢跟你讲》举例,这部1969年出品的电影,由归亚蕾主演,电影中涉及的师生恋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在那个年代,也是通过层层阻力才拍摄而成。
这部电影,现在残存的只有78分钟,后来在2018年,《不敢跟你讲》在台湾国际纪录片展上出现过,看过的人都说,师生恋的情节并无不妥之处,可见,牟导是一位先锋的电影导演。
“伦理、政治和镜头过于血腥真实”一直是他的电影绕不开的话题。
有人拿《打蛇》和大导演库布里克的《发条橙》相较,《打蛇》诞生在香港电影分级制的前夜,这样大尺度的电影,进一步挑战了当时香港电影的审核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级,不是限制电影的发展,而是可以让现代电影更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新浪潮、各种派系的电影导演的出现,也繁荣了之后的香港电影市场,让香港电影在90年代迎来了黄金10年。
牟敦芾导演已于2019年逝于美国,但他独特的电影标签和他在邵氏留下的那些作品和作品之下的争议,在今天看来还是很有探讨价值。
他来大陆拍摄的《自古英雄出少年》,也是乘着内地武打片的东风,为很多70/80后的童年留下了一部难以忘记的经典电影。
每一个领域的先锋和开创者,都应该被铭记。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