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山齐云山(道教名山齐云山雪景)

道教名山齐云山(道教名山齐云山雪景)

齐云山是中国道教文化四大名山之一,它坐落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585米,方圆一百平方公里。齐云山古称白岳,因遥观山顶与云平齐得名,为道教名山之一,属安徽道教主要活动场所及著名风景游览区。1994年,齐云山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唐朝乾元年间(758—760),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元和四年(809),歙州刺史韦缓建石门寺于石桥岩。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朝廷建密多院于白岳山南。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道士余道元入山修炼,并于齐云岩创建佑圣真武祠,此后崇慕道教的方士、居士相继来山,择地筑构。此后道教建筑规模日益扩大,至明代达到鼎盛。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置道会司于县城的崇寿观,主领全县道教事,山上有道士被任命为道会司道会。嘉靖十一年(1532)龙虎山正一嗣教真人张天师驻山,因世宗祈嗣灵应,敕建玄天太素宫,置真人府,配各级道官:太素宫置提点,真人府设赞教、知事,山、庙有住持,县设道会司,州设道正司,府设道纪司,中枢最高设道箓司等机构。

据《齐云山志》记载,时有宫、观、殿、院、馆、楼、阁、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筑 108 处,历代修建的有太素宫、三元宫、玉虚宫、静乐宫、天乙真庆宫、治世仁威宫、宜男宫、无量寿佛宫、应元宫、郎灵院、净乐道院、道德院、中和道院、黄庭道院、拱日院、东阳道院、东明太微院、榔梅院、华阳道院、西阳道院、添书院、石桥院、密多院以及三清殿、参阳殿、兴圣殿、斗姆阁、文昌阁福地祠、土地祠、善圣祠、功德堂、碧霄庵、东岳庙等建筑。齐云山主祀真武大帝,仿湖北武当山建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后因年久失修及兵火不断,许多建筑相继被毁。

1983年普查后,齐云山存碑碣537处(块)。其中摩崖石刻305处:最早的有北宋大观和南宋绍熙年间的13处,分布在石桥岩附近;为数最多的为明代283处,分布在真仙洞府、一天门、紫霄崖、廓崖及石桥岩等处;清代6处,分布在真仙洞府一带和楼上楼;民国3处。碑铭石刻232块,以青石或红砂石镌成,石门寺遗址有北宋熙宁九年1块为最早;明代169块,清代29块,民国9块,年代无考的24块,分布地点为:登封桥1块,望仙亭2块,洞天福地3块,望仙亭至一天门8块,一天门内15块,八仙洞9块,真仙洞42块,二天门至三天门6块,太素宫旧址5块,小壶天2块,长生楼至朗灵院7块,玉虚宫31块,三贴峰至文昌阁旧址3块,东岳庙旧址3块,方腊寨1块,紫云关仙人峰7块,石桥岩下2块,楼上楼1块,其他地点28块。

齐云山群山峻秀,奇峰挺拔,因其中“一石插,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分为月华街、楼上楼,云岩湖、横江四大游览区,是一处集丹霞地貌,道教文化、摩崖石刻,融山光水色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各具特色,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历代文人雅士李白,朱熹,唐伯虎,徐霞客,郁达夫等都曾登临齐云山,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摩岩崖石刻,乾隆皇帝巡游江南赞誉其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民宅,道院点缀其间,亭、台、楼、阁遍布全山。道教香火盛于明代,供奉北方真武大帝,香火兴旺成为一方道教圣地。齐云山有36奇峰,峰峰入画:72怪岩,岩岩皆景。山奇,石怪,水秀,洞幽,构成齐云山“洞天福地”。齐云山,气候宜人,春夏 秋冬景色各具特色。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齐云山风景区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三十六奇峰,峰峰入画;七十二怪岩,岩岩皆景。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山奇、水秀、洞幽,林木、道观点缀其间,碑铭石刻星罗其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