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取消专业调剂,普及‘山东’模式”(取消专业调剂什么意思)

多年来,大类招生和高考录取专业调剂政策令广大考生苦不堪言。

希望教育部领导能够切实重视百姓呼声,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高考改革方向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实际需求。

今年高考录取过程中,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众多专业被调剂的考生家长各种心不甘和意难平,不少考生无奈选择复读。

与此同时,不少985重点大学和行业特色211顶尖院校,开始出现较大范围的断档和录取分数的暴跌。

既然缺陷已经暴露,改革势在必行。

截止2023年,全国经过三轮新高考改革,含3+3和3+1+2模式在内,仅有浙江、山东、河北、辽宁和重庆等5省市,实行的是“专业+院校”模式,也就是不存在专业调剂,录取到一定是考生自主填报的大学和专业。

无疑,这几个省份的考生和家长是无比幸福的。

建议2024-2025年其他省份的改革方向,也同步实行这种考生家长满意的录取规则,即便已经公布了专业组设置方案,调整成专业+院校模式,百姓对这种“朝令夕改”也一定会拍手称快、一致叫好!

一、教育高层在担心什么?

教育关系到国计民生,任何改革动作都要经过反复论证,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

专业组和专业+院校模式,经过2018年的上海、浙江,2020年的山东、天津、北京和海南、2021年的河北、辽宁、重庆、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苏,共有14省市加入新高考改革。

但是细心的家长一定发现了,14省市只有5省市实行的是专业+院校模式,也就是专业平行模式:一个专业就是一个志愿,具体专业数量从首批浙江的80个到第三批辽宁的112个,山东省其他几省是96个。

为什么不全面推行专业平行,叫停专业调剂模式呢?

2020年,作为第二批实行新高考专业平行模式的山东,从教育厅领导到普通考生家长都存在这样的认知:大家都选报热门专业,大学冷门专业可能无人报考,从而完不成招生计划,可能进行多轮志愿征集。

相信,这也是教育部顶层设计者们担心的。

毕竟,作为国家战略,大学招生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未来,各种专业都得开设以备不时之需,不可能只招热门专业。

那么,实际情况怎样呢?

二、全面推行专业+院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山东经验证明,专业平行模式放开完全可行

2020年山东新高考改革,在领导专家的惴惴不安中上路。在首次投档中,99%以上的专业都是一次满档。

三年之后,在2023年的首次投档中,又是99.99%的专业一次满档。

目前,进入征集名单的大学和专业,主要是考生身体原因(色盲色弱限报)引发的政策性退档,而并非是分数原因。

山东现象,在同样实行专业平行的第三批改革省份河北、辽宁和重庆也得到类似的印证。

总体状况也明显优于传统高考和实行专业组省份的湖南、湖北、江苏、福建等省份,考生和家长整体满意度较高。

2、山东现象说明了什么?

山东连续4年“一次满档”现象,说明了报考是一个多元化的存在。

长期以来,地域优先、院校优先、专业优先一直并存。

比如“能上985不上211,能上211不上双非”,“能上公办不上民办,能上民办本科不上专科高职”,都是非常典型的不挑专业的“院校优先”选择理念。

我们在志愿填报实践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相当一部分“临界”考生为了院校不挑专业的选择特点。

这就是“院校逻辑”,也就是以大学为单位,填报上一所大学或几所大学的所有专业。

当然,大部分考生强调专业逻辑,但大多数并非铆定一个专业,而是选择多个专业(这个挺好,那个也不错),并且采取交叉混合排序、96个志愿填满的方式填报志愿。

至于地域优先,往往是以上两种形式的杂合体,有主张院校优先的,也有强调专业优先的,总之,冷门专业总会被填满。

正是因为以上三种形式并存,决定了即便是实行专业平行模式,由于考生家长存在多元化需求,仍然可以达到一次满档的技术要求。

所以,山东、浙江、河北、辽宁和重庆等5省市经验告诉我们:新高考全面推进“专业+院校”模式改革,既利于满足考生家长报考要求,又不会影响到大学正常招生,相反还会抑制名校录取“断档”反复征集志愿的现象,可谓一举多得。

全面推进专业平行模式、取消专业调剂,是全国考生家长千呼万唤的民心工程,希望能够得到教育部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教育部在2023年《招生规定》中已经明确指出:

高校原则上按专业开展招生,少数探索大类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养分流方案,确保科学规范、公平公正。

我们衷心希望并期待,教育部关于大类招生改革与推进专业平行模式,2024年和2025年能够分别提上议事日程,快速稳步推进,全面叫停广为诟病的专业调剂规则,让全国考生家长放心、满意……

如果您是普通家长,支持这项建议,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转发、顶起……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