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至深的纯净之曲——有一天》(《有一天》歌词)

本文作者:风吹沙

生活在健康社会的人,往往忽略了身边还有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真实的生存状况如何?

九个独立小故事组成,关注了九种特殊儿童群体。

这是华谊兄弟2014年推出的一部公益片,关于“特殊儿童”的。与一般公益片不同,是华谊公益基金的一个新尝试,以电影的形式,以讲故事的方式,正常在院线上映的模式,扩大人们对某一个特殊群体的了解,从而引起更多人关注。

这部影片讲述了他们不一样的故事,其中有七个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选取的角度有,被拐儿童、贫困儿童、聋哑儿童、视力障碍儿童、读写困难儿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肥胖儿童、智障儿童、服刑人员子女。

《感人至深的纯净之曲——有一天》(《有一天》歌词)

《小小电影院》讲述了贫困孩子对电影的渴望,这种渴望里有孩子们的努力和成人的助力;

《回家的路》讲述被拐卖儿童,他们在街头乞讨流浪,通过有心人的帮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独唱乐团》讲述了老师如何在无声的世界启迪聋哑儿童的音乐梦想;

《疯狂的面包》讲述了一个唐氏综合症孩子学做面包的故事;

《看不见的画》讲述的是视力障碍儿童在绘画上的成长;

《小笨蛋日记》以动画片的形式讲述了读写困难儿童的困惑和努力;

《秋扎》讲述了蒙古族肥胖症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纯洁的心灵;

《礼物》-讲述了两个裕固族小孩的友谊以及这个民族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现状;

《太阳会飞》讲述的是服刑人员子女的生活,他们的心理状况,以及收容他们的机构的困境。

最让我有所触动的是,这不只是大人的视角拍摄,影片还竭力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让观众无意识间转换感受,真正能够探究到孩子们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反映视力障碍儿童《看不见的画》里,老师们要给盲童办画展。他们不停地给她试衣服,孩子不懂为什么试来试去的?老师说想在画展那天把她打扮得漂亮点。

孩子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反正我也看不见。”

《感人至深的纯净之曲——有一天》(《有一天》歌词)

我和剧中的老师一样被孩子的回答怔住了,因为我在观影时也认为老师给她换衣服是天经地义、很自然的事,根本没有想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所看到的问题,与健全的人根本不在一个纬度上,成人的行为太主观和自以为是了。这引起了我的警惕,每个人都惯常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看世界,而世界在他人的视角里却是不一样的存在。俗话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句话让我看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巴别塔,人们生活在各自的角落,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如平行宇宙般难以相互理解。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状是,健全人的世界虽然眼不盲,但却时有心盲。你看,盲道修了许多年,盲道上依然乱停乱放,危机四伏。现实情况是,虽修了盲道,盲人们依然没有条件出门。

有一次我想感受一下盲人行路的感觉,像盲人一样过马路,因为红绿灯有语音提示,但我闭眼的瞬间立刻发觉不可行,因为不同方向的两个红绿灯被放置在一起,你闭着眼睛根本就无从辨别是朝哪个方向的提示音。

毕飞宇在《推拿》里有一句话:“严格地说,盲人一直在“用”这个世界,而不是“懂”这个世界。”

健康人哪能参透这一“用”字,健康人往往自大而缺少同理心。

《感人至深的纯净之曲——有一天》(《有一天》歌词)

就像电影里说的,其实孩子们不盲,他们只是有不一样的视角,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独唱乐团》有一个细节值得回味。音乐老师要带聋哑孩子参加音乐大赛,学校管理员老师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你问过孩子吗?”虽然是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但却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意识,非常可喜。在国产影片里,很少看到这样的平等意识启蒙。从儿童权利角度来说,当我们以“为你好”的名义为孩子们做决定时,总是一厢情愿,不去征询或者象征性地征询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们“做与不做”的权利,是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在这一点上,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有强烈地“替你做主”的冲动。因为这一点,这部影片的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九个短片中,我挺喜欢《秋扎》的。这集短片里讲的是一个细节真实而打动人的蒙古族小孩的故事。妈妈改嫁了,秋扎兄弟三人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秋扎肥胖而行动迟缓,在出镜时形象也不讨喜,脏脏兮兮的,小脸在高原上晒成砣红。秋扎胆小害羞,怕遭人耻笑,没有去上学。虎子老师来家访,要求家人让他上学。秋扎上学经常坐在门外,老师也不逼他,知道他跟不上,老师单独教他,老师让他跳绳让他跑,秋扎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和关爱,这是以前除了家人他很少感受到的。有一个细节是虎子老师教他说话:爸爸、妈妈、我爱你。秋扎吐字不清但努力学,在说到我爱你时,秋扎不说,而是对老师做了个飞吻。胖胖的小脸一下好生动,好温暖,老师被感动到了。

这个细节也感动到我了,这是阳光照进孩子心里的举动。我忽然有点感激虎子老师,他们年复一年的支教,给那些边远的、贫穷地方的孩子们带去的不止是知识,还有温暖的阳光。可能就是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就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有一天”的主题就是这样,人们在某一天种下的一粒种子,会在未来成长,开花结果。

联合国统计,全球有4000万儿童患有肥胖症,数据还在逐年递增。他们因疾病缠身,被视为异类,遭遇嘲笑和边缘化。但他们都是拥有正常智商的孩子,他们不但需要摆脱身体的困扰,还要摆脱环境的困扰。相对于正常孩子来说,他们是难上加难的生活状态。

目前关注特殊儿童的公益活动,大都存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捐款捐物,而很少有人关注到他们的精神世界,许多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捐钱就能解决一切上。

我看过这部电影后,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光拥有成人式的关注是不够的,成人的关注里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注视,是堆砌式的怜悯。成人需要有平行视角去关注各类群体,努力理解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去支撑起特殊群体的世界。相对他们来说,健全人群拥有着“群体式主宰”的特权,这种“特权”深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如何完善残疾人出行?如何建立残疾人与社会的各种链接?因此,如何给特殊群体创造好的生存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是拥有资源的人们一直需要努力的。

我国共有0-14岁的残障儿童817万人,占儿童总数的2.67%。也就是说,每100名儿童中,就至少有2名残障儿童。这是一样庞大的群体,迫切需要被关注到的群体。

《有一天》被誉为中国“最好看”公益片,由杜波、易小星、李睿珺、王大庆等执导,安以轩、袁珊珊、张涵予、冯绍峰、韩庚、徐帆、周迅、斯琴高娃等明星出演,全部都是零片酬。在全国上映的时候,统一票价仅售5块钱,被称作“五元公益影片”。

有一天,我们看见了,关注了,努力了,世界就会一点点变得美好了。包括我写这个影评,有一天你看到了,然后去看电影,从电影中了解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从此就不会“视而不见”了。

我追这部电影是因为李睿珺,他参导了这部影片。熟悉李睿珺是因为正在上映的影片《隐入尘烟》,他独特而简练的叙事方式,不一样的视角透视,西部独特的环境地貌,让我一下子喜欢上了他的电影。

九个小故事里,李睿珺编写/执导了《礼物》,一个关于生活在沙漠化草原上的传统的裕固族人的故事。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爷爷和孩子留守在家,孩子每天的任务就是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爷爷,他很孤独,唯一的朋友住在很远的地方,每月只有一天才能去找朋友玩。12分钟的电影拍出了留守儿童成长的孤独和生活的艰难。

李睿珺说,有一天他和一个打工母亲擦肩而过,那位母亲牵着一个小男孩,他正好听见了母子的谈话,那位母亲说:“你看,你来北京十多天了,我对你那么好,你都不叫我一声妈。”他听到时非常震撼,后来想一想更多的是揪心,难道是孩子的错吗?他们被父母留在家乡,跟父母逐渐生疏,这些缺失的关爱用一辈子的时间都很难弥补。

留守儿童是一个普遍现象,目前中国有几千万留守儿童。父母在孩子们心理发育最重要的阶段缺席,他们的成长是有问题的,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也会影响这个社会。

在本片的首映式上,周迅说了一句话,呼吁大家花90分钟关注下特殊儿童。花90分钟,在许多人的时间分配里,不多,了解必得从关注开始。有关注才能有行动。

这部电影,有其独特的生命力,没有任何杂念。正如周迅所说:

“它是如此纯粹,令人感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