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李连杰《少林寺》更早走红的少林功夫片,男主角还因此打进国际(经典功夫电影《少林寺》里李连杰扮演的男主角的法号)

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影坛实打实的拳脚功夫片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李小龙的截拳功夫片为代表,而另一派就是刘家良的“南拳功夫片”。

比李连杰《少林寺》更早走红的少林功夫片,男主角还因此打进国际(经典功夫电影《少林寺》里李连杰扮演的男主角的法号)

都知道刘家良是佛山武林宗师黄飞鸿的徒孙(其父亲刘湛师从林世荣学艺),其从小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正宗洪拳,这对于他后来的电影之路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自1975年他首次执导功夫片《神打》以来,便将“发扬洪拳硬桥硬马真实风格”奉为其拍戏宗旨,期间,又逢何梦华的《黄飞鸿》,张彻的《洪拳与咏春》,《洪拳小子》,《少林五祖》和《少林寺》等等掀起了一股“南派少林电影热”,令本就是南拳传人的刘家良受到“刺激”,于是也在1978年趁势推出了自己的南少林电影,《少林三十六房》,本片在豆瓣上的评分是7.6。

一代内地观众都将1982年由张鑫炎执导,也是让李连杰年少成名的“北少林片”《少林寺》看作是“少林第一片”,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这部电影,曾在当时电影票只要几毛钱一张的内地创造过过亿票房的神话,其构成的持续影响力也是难以估量的。

但在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国家,大多数观众了解少林功夫片,了解邵氏电影的其中一个途径,便是这部曾在海外叫好叫座的南少林片的代表作《少林三十六房》,有人甚至用“最真实又全面地体现少林功夫”来评价本片。

本片之所以备受推崇,与导演刘家良对中华武学智慧的深刻探究以及对武学细节的严谨追求是息息相关的。

本片讲述的是清朝年间“三德和尚”刘裕德的故事。

戏里由青年刘家辉扮演的刘裕德本是广州一家海味店的少东家,因秘密从事反清复明活动被清兵追捕,无奈之下只能拖着伤躯一路逃到了南少林寺。

昏迷数日醒来后的刘裕德为了能留在少林并习得至高武艺,他从代表着少林寺“武功境界最高”的第三十五房开始学起,后又在其余三十四房稳固了基本功,在经过勤学苦练,吃遍苦头后,最终以过人天赋领悟了少林武学真谛,并以自己独创的三节棍绝技另立了专收少林俗家弟子,将少林武学推向民间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第三十六房,呼应了本片片名。

在《少林三十六房》诞生之前,邵氏的很多“少林片”尽管并不乏武学展示,但大多却只是服务于剧情模式的一种手段,特别像张彻的南少林电影,武打的出现只是为了增加影片的可看性,其本质上仍离不开他一贯的“阳刚武侠”和“男儿报仇”情结。

《少林三十六房》虽也出现了洪熙官,陆阿采,童千斤和舂米六等观众耳熟能详的几位“少林英雄”,但其侧重点已经从讲人转移到了对少林武学奥义和修炼过程的重点展示,并将很多日常生活化的内容都融进了功夫修炼里,就像刘裕德最初进入的第三十五房,就连吃饭,洗碗,和去饭厅途中的“踩木过池塘”,对于一个“武功菜鸟”来说均是莫大的考验。

为了表明这样的练功设计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戏剧需要,戏里有很多台词也在无形之中强化了这些训练的原因和逻辑,比方说刘裕德本想投机取巧通过爬墙头来躲过“踩木过池”,却被住持打了下来,原因是为“墙头虽矮,但佛法千丈高”;而就连一个普普通通的碗碟,在这部功夫片里也发挥出了它在武学层面上的“启迪作用”——正如住持所言:如果你用力将碟子扔下水中,就等于你们跳木头向下沉一样,但若能将碟子配合得劲,平稳,快,心神一致,用劲才能一致(即打水漂过法)。这种取自生活,再运用于武学的观察力和智慧,自然让戏里的练功情节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了起来。

有意思的是,被誉为“代表少林武功最高境界”的第三十五房,恰不具备任何“危险性”,反倒是被称为是“基础功”的其余三十四房,在带给观众的客观感受上却是“一房比一房难”:后来,刘裕德先后经历的“两臂绑刀挑水训练”,“竹竿绑铁敲钟训练”,“两耳烧香眼力训练”,“击打反光木桩”以及“头力破沙包阵训练”才是对他身体素质各方面的真正锻炼,最后,他更必须打败戒律院住持,少林武僧教头才能够获得“晋升”,这种“越往后倒推越难”的设置,应该是导演刘家良自身习武心路的一种剖析:要想在习武的道路上通往成功,就必须打好基本功,基本功越难,功夫才越扎实。这也是古语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不光是习武如此,这也是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的态度和精神。

本片成功的关键,正如刘家良自己所言:少林寺僧人在练武方面,的确是有一套苦功夫的,他们对每一种基本训练都不忽视,因而能够打好扎实的基础,然后再在这一基础上求精深,求变化。”这种基于事实的真实感,有着“揭秘味道”的猎奇感,再加上经“刘家班”妙趣横生的编排和演绎,影片能够风靡海外,不足为奇。

因《少林三十六房》的卖座,几年之后,刘家良又陆续拍摄了《少林三十六房》续集《少林搭棚大师》以及《霹雳十杰》,其中《搭棚大师》虽然主角不再是三德和尚,刘家辉的角色变成了出身草根的“周仁杰”,但因其延续了前作中趣味习武的武打形式(将三十五房功夫巧妙变成了因搭棚练就的“缠绕神功”)再加上注入了更多的喜剧元素,当年也打进了港片票房排行榜前十。

而1985年的《霹雳十杰》,主要讲述的是方世玉和三德和尚之间的故事(刘家辉再次披挂上阵饰演三德),但在嘉禾公司“大投资,大制作,大外景,更现代”拍戏理念的冲击下,仍采用老旧棚拍模式制作的《霹雳十杰》已经很难再勾起观众的兴趣,导致上映之后票房比较惨淡。

和李连杰版的《少林寺》一样,《少林三十六房》横空出世后所发酵的后续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刘家辉后来与美国导演合作拍了《杀死比尔》《斩尽杀绝》《铁拳》等等,都要归功于本片为他在北美地区打开的市场。而与《少林》一片同时期,成龙的《醉拳》《蛇形刁手》,以及洪金宝,元彪合作的《杂家小子》《败家仔》等等甚至也开始安插了不少的“练功戏”,小编相信这绝对并非偶然或是巧合。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