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悄悄来到修水库工地(周永开修水库)

1958年夏天,烈日炎炎,北京昌平十三陵水库大坝修建的工地现场,大家虽然顶着烈日的暴晒,大家却干得热火朝天。

因为施工机械不多,很多地方都是工人们排成一队,挨个将挖出来的石块用人工传递下去。

周总理悄悄来到修水库工地(周永开修水库)

一位年轻的工友刚刚接下一块石头,传给下一位工友之后,又准备去接下一块传过来的石头。

谁知他后面的工友反应有点慢,没有及时接过他传递过去的石头,急得他催促了起来。

等到对方接过石块之后,他不经意地回头一看,立即不敢相信地瞪圆了眼睛。

原来在他后面接石块的不是别人,正是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同志。

周总理为什么来到十三陵的施工现场,亲自参加劳动呢?

修建水库,即美观又治水

说起这个十三陵水库,它的修建,还是周总理提出的设想。

“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的天寿山脚下,因为埋葬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而得名。

周总理悄悄来到修水库工地(周永开修水库)

作为埋葬帝王的地方,这里的山势环境非常好,东、西、北三面被群山环绕,只有中间这部分是平原,平原前面还有一条小河。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小河实在是太小了,到了旱季还往往断流,再加上北面的蟒山绿化也不好,山石的颜色大片裸露,远远望去景观稍微有点不美观。

1954年4月周总理去十三陵视察,看到这里的情况,就对身边的人说,十三陵是个名胜古迹,也是外宾游览回来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有山无水,如果能在这里修个水库,那就更完美了!

当时的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听后,就把周总理的建议转告给北京市市委和昌平县县委。

当然,周总理提出这个建议,不单单是为了让十三陵景区变得更好看,他也是考虑到了北京市水文状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南方又被洪水泛滥的情况,而且北方一旦出现比较强烈的降水,也有引发洪灾的危险。

1950年6月,安徽、河南两省交界的地方突然下起了持续半个多月的大暴雨,暴雨导致淮河水泛滥,两省27个县1300多万民众受灾。

看到人民群众受苦受难,毛主席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看完报告之后,不但要求相关部门当年秋天就开始治理淮河,还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在治理淮河的同时,处于海河流域的首都北京,也面临着海河支流永定河的威胁。

永定河因为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所以携带的泥沙较多,在北京三家店处的河床,比城区地面高出了60米,对北京城是个极大的威胁。

所以,国家在治理淮河的时候,面对建国初期百业待兴的情况,又勒紧裤腰带,在1951年10月动工修建了官厅水库。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官厅水库于1954年5月建成,建成之后,不仅减轻了永定河对于北京的威胁,也发挥了在工业发电、农业灌溉以及生活供水方面的巨大作用。

解决了永定河这个大威胁之后,国家建设也在一片繁荣中展开,为了提高国民生产力,改善国内经济环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政府制定了长远发展的“五年计划”。

修建十三陵水库,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十三陵有山有水,还可以改善北京的用水环境,所以在这里修建水库的计划,经过评估之后被纳入了第三个“五年计划”中。

随后根据中央提出的: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

方针,北京市委又把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事件,提前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的那一年,即1958年初。

1957年12月26日,根据市委的安排,北京市政工程设计院给出了十三陵水库的设计图纸。

工程主要是在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支脉蟒山和包山之间,筑起一座大坝,将温榆河阻拦下来形成水库。

水库蓄水容量约6600万立方米,预计可以灌溉25万——30万亩土地,实现年发电216万度,产鱼75万斤的产值。

这样一来,十三陵大坝不仅可以扮靓山林,还可以调节气候,又能产生相当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可谓是一举多得。

前期准备已经就绪,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修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全民共建十三陵水库

十三陵水库动工之后,第一天就有8000多工人,现场还来了2000多名义务劳动者。

建国初期,大家对建设新中国热情高涨,参与建设十三陵水库的人们也不例外,他们自带口粮和行李,从四面八方集结在这里参加劳动。

当时还是冬天,土壤上冻之后非常坚硬,工地上又缺少施工机械,筑坝时,大家都是一担一担地把土担上去的。

虽然参与劳动的工友们热情高涨,但是单靠人力,施工进度还是非常缓慢的。

1958年3月29日,周总理来到工地视察,他听取了工程进展情况汇报之后,向大家转达了毛主席的话,鼓励大家发动智慧,改良现有的工具。

周总理还提到了治理淮河时,那边工地上用小车推土的办法,这个办法也立即被工地负责人采纳推广了下去。

因为每年的7月左右,北京一带雨水增多,河流也到了汛期,这将给施工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十三陵水库大坝也必须在汛期前完成。

为了赶工期,北京市委决定发动全市力量,动员大家参加义务劳动,建设十三陵水库。

在北京市委的号召下,来参加劳动的人员数量日渐增多,北京军区也抽调了两个团的兵力参加劳动。

5月25日,毛主席也带着全体中央委员,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劳动。

顶着闷热的天气,毛主席挥舞铁锹,把土装进筐里,70岁的朱德元帅继井冈山之后,又一次挑起了扁担,还要求不把筐装满就不走。

周总理、彭老总、邓小平他们也是二话不说就开干,一会装一会挑,刘少奇同志还干脆跟着工人一起打起了夯。

当天毛主席还在工地上挥毫泼墨,写下“十三陵水库”几个大字。

在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鼓舞下,工地当天运土量高达5.1万立方米,创下了施工以来日运土量的最高记录。

6月15日,周总理带领国务院300多名干部,又一次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周总理来的时候就强调过,在工地上没有首长、没有总理,只有普通劳动者,在大家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候,他更要以身作则。

来到工地上,周总理找了一辆推车装上土就走,旁边一位工友连忙赶来给他推车。

干了一会,周总理觉得推车比拉车吃力,坚决要求和工友轮换,结果受伤的手臂使不上力,又不得不换了回来。

旁边的工友看到周总理头上的汗珠,劝他休息一会,周总理却执意不肯,一直和大家干到收工。

工地上所有人收工休息了,周总理却赶回北京,准备接下来的政治局会议。

一周之后,周总理又带着200多人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参加义务劳动了。

工地上的“普通劳动者”

第三次来到十三陵工地,周总理在这里义务劳动了两天,当天晚上,他就住在昌平的一间小房里,硬板床铺上旧被褥,周总理就在这里过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周总理就准时起来,扛起红旗,带领工友们一起徒步,向8里外的劳动现场进发。

在工地上,周总理一会搬石头,一会打夯,工地上的所有工种,他都要“学一学”。

劳动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有位年轻的工友只顾着埋头干活,丝毫不知道在他后面接石块的是周总理,60岁的周总理自然不能和年轻人比了,干活的时候手脚就会稍微慢点。

那位工友是个急性子,看到周总理接的慢,就催促他“利索点”。

干完手上的活,工友不经意回头一看,才发现跟他配合的是周总理,他大吃一惊,不由得喊出声来,周总理赶紧示意他不要声张,两人随后又忙碌起来。

等到那位工友接到了一块大石头后,说什么也不愿意让周总理再拿这么重的东西了。

周总理来到工地之后,就把自己当成普通劳动者的一员了,他坚持要从工友手里接过石头,还告诉他,大家都是劳动者,干起活来都一样。

两人争夺之间,周总理的手不小心被石头划伤,工友正要给他叫医生,他却拦住工友,又继续忙碌起来。

到了吃饭的时候,周总理也跟大家一起排队领饭,陪同周总理一块来的卫士撒腿就跑,想冲到队伍前面给周总理先打上饭菜。

周总理赶紧拦住卫士,让他跟着大家一起排队。

当时条件艰苦,大家的晚饭是每人两块用玉米面和白面混在一起蒸的发糕,再加上一块咸菜。

排到跟前时,打饭的师傅抬头一看是周总理,感慨地说周总理都这么大年龄了,不仅和年轻人干一样的活,还吃一样的饭菜,让他也觉得不好意思。

周总理却十分随和地接过发糕就咬了一口,然后对着大师傅说发糕也挺好吃的,让他不要在意。

在工地的两天,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起每天劳动8小时,不仅从来不迟到早退,一次运送石料时,他的手再次受伤,面对大家劝他包扎休息的好意,他却笑着回答:轻伤不下火线。

在周总理和其他领导人的感染下,社会各界把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当作一种荣誉,大家争先恐后,自带工具自备干粮参加义务劳动。

当时人民热情高涨,文艺界争先来到工地,边劳动边演出,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在排队打饭时被人认出来,面对大家的热情,他现场就说了一段相声。

除了社会团体,军人也是修建大坝的主力军,他们在修建初期就来到了工地参加劳动。

来到现场后,援助建设的部队就倡导劳动竞赛,大家争做劳动模范,今天你挑土41.5立方米,明天我一次就能挑90多斤的筐子。

除了国内的群众,各国的驻华使节、国际友人也参与到了十三陵水库大坝的建设之中,就连佛教协会的僧人也主动请缨参加劳动。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长627米、高29米的十三陵水库大坝,在缺少大型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只用了160天就建成了。

1958年7月1日,十三陵大坝举行落成典礼,这也是献给建军节最好的礼物!

水坝建成不到十天,北京地区就连降三天大雨,其中昌平地区的降水量高达240毫米。

按照以往的情况,这么大强度的降水,势必会让河水暴涨,进而有引发洪灾和城市内涝的危险。

但是有了十三陵水库,怒涨的河水被大坝拦截,不仅不能对北京城构成威胁,拦截下来的河水还可以用来发电、灌溉。

昔日让大家都畏惧的河水,如今却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结语

十三陵水库建成后,不仅修建了湖心岛,还在大坝顶部临近防浪墙的一侧,盖了11间古色古香的游廊,又配上了两座飞檐斗拱的亭子,这样一来,十三陵水库也成了市民休闲的一个去处。

这座水利设施不仅集防洪、发电、旅游于一体,同时也成为北京市和昌平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因为这座高高耸立的大坝,见证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身作则,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也见证了新中国各界人士踊跃为实现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

十三陵水库,不仅是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留给后人的物质财富,还有他们在建设大坝时这种艰苦奋斗、众志成城的精神,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刘树芳. 周总理与北京水利[J]. 北京水利,1998(01):59-60.

舒云. 1958年北京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记[J]. 党史博览,2021(04):59-64+66.

胡新民.周恩来的普通劳动者情怀[J].党史博采(纪实版),2018,(第3期).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