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是否值得一读?(《大秦帝国》值得读吗)

看到知乎上有人说:《大秦帝国》完全不尊重史实,不值得一读。

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我觉得挺好的。虽然小说中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倾向,但是宏大的历史场面,生动的人物刻画,确实很能打动人。

读这部小说,一个个历史场景变得真实起来,一个个人物形象变得饱满起来。最主要的是,在这部小说中我不仅看到了历史,还看到了人性,如秦国几位国君海纳百川的胸怀,文臣过人的谋略,武将“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让人折服。

当然,还有贯穿始终的秦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也特别让人震撼。

这种有故事,有人性,有温度,有精神高度的历史小说我很喜欢。

《大秦帝国》是否值得一读?(《大秦帝国》值得读吗)

这部小说讲述了秦国从落后挨打的西部边陲的小国到无敌强国,然后统一天下的全过程。

五本书从秦孝公写到秦始皇,这几本书的内容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一本都有“主角”。

第一本集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进商鞅变法,秦国逐渐由弱到强;

第二本写秦惠文王与六国之间的博弈,重点放在苏秦与张仪如何进行合纵与连横上,这个时候秦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强国;

第三本写秦昭襄王时期继续开疆拓土的过程,重点放在“战神”白起身上,此时秦国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四海之内已无敌手;

第四本写昭襄王晚年到秦始皇即位,重点放在吕不韦身上,他以一己之力助庄襄王登上王位,并在秦国几次处于动荡之时用自己的智慧与手腕稳定了局势,此时的秦国,已经万事俱备,只欠雄主号令天下了;

第五本主要写秦始皇如何统一天下,重点放在这位传奇的始皇身上,他不拘一格用人才,他有才华、有魄力,一手缔造了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帝国。

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五本了,小说中的秦始皇真的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帝王。

看秦始皇时,我总会想起李白的几句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就是始皇横扫天下的气势。

秦始皇大概是让历史学家很头疼的一个帝王。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矛盾:一方面对于他的功绩,史官们从不吝惜笔墨;但是对于他的个人生平,史书上却又遮遮掩掩。

所以,民间关于他的出生、他的童年以及他的皇后等个人生活故事就有了诸多的猜测,正史的模糊与野史的丰富让秦始皇这个人更加神秘。

小说中避开了始皇的身世与私人生活,侧重写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帝王之才。

为什么嬴政能统一天下?

第一,前六代秦王的积淀,为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我想起了刘润老师说的一句话:原因通常不在结果附近。

统一六国看似嬴政的功劳,但是如果没有前面几代君王的创业和守成,嬴政不会那么顺利。

所有的理所应当都可以往前追溯原因。

从秦孝公开始一直到秦始皇,一共有七代秦王。不得不说,秦国的国运确实好,几代秦王没有一个昏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才能卓越,在位时间相对比较长,他们重用人才变法图强,采取连横、远交近攻的措施等,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他们虽然资质平庸,没有壮大秦国的能力,但是有骨气,有胸怀,能够守成。再加上这几位恰好寿命比较短,并未影响秦国未来的走向,他们把一个蒸蒸日上的秦国交到了秦始皇手上。

每一代的秦王自身也清醒地认识到秦国的情况。

例如小说中孝文王去世前对太子(后来的庄襄王)说:秦自孝公以降,历经惠王、武王、大父(昭襄王)四任三代雄强君主,方得大出天下。

他还叮嘱儿子:务必留下一个出类拔萃的儿子。否则,弱过三代,秦国必得衰微。

真是人间清醒。

秦国有实力,只需要一个有魄力、有雄心的君王出现。秦国何其有幸,庄襄王确实选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儿子——嬴政,他的才华与野心都配得上他的地位与先辈们对他的期许。

李斯评价过:嬴政皇帝是最具有帝王天赋的一个君主。他的所作所为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第二,嬴政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能让四方英才聚集在秦国。

善于用人,是几代秦王的共同特点,到了嬴政这里,更是如此。他不仅求贤若渴,看人的眼光非凡,而且特别有容人之量。

例如对李斯和郑国。郑国本来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人,韩国派郑国到秦国修渠,目的是疲秦,要用浩大的工程拖垮秦国,让他们无力征战。

当事情暴露后,年轻的秦王一怒之下尽逐六国之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可是李斯不甘心,呈上《谏逐客书》。

秦王看过之后,立刻下令废除《逐客令》,并追回李斯,与他推心置腹地深谈,重新任用他。

对郑国,他更是不计前嫌,不管他的“间人”身份,把修河渠的重任依然交给他,并给他更多的权力让他方便行事。

他甚至让本来是河渠令的李斯担任河渠丞,位列郑国之后,协助郑国修河渠。

“⼈⼼不是靠武⼒征服,⽽是靠爱和宽容⼤度征服”,嬴政的大度赢得了李斯与郑国的真诚以待,他们全力以赴,修成了“郑国渠”,关中从此旱涝保收,八百里秦川成了天府之国。

“泰⼭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嬴政对李斯、郑国、姚贾、尉缭这些“外国人”,不仅能放下戒心,而且懂得放手、放权让他们去做实事,让秦国更安定、富强。

能容人之错,能容才之长,这样的君王谁不愿意为他马首是瞻?

第三,嬴政能以信任换忠心,以真诚得民心

有人说:秦始皇时代的君臣关系,是两千年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除了吕不韦,秦始皇与王翦、李斯、蒙恬、蒙毅等名臣的关系都比较融洽,这些臣子对始皇也足够忠心,他们为秦国的发展可以抛头颅、洒热血,无惧无畏。

为什么他们能对嬴政如此忠心?

很大一个原因是嬴政能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信任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他与臣子之间达到了这样一种默契:我给你十分的信任,你给我足够的忠心。

例如很多君王害怕武将拥兵自重,不敢给武将足够的空间。而嬴政不同,他能大方地把大军交给将领。

在秦国灭楚之战中,李信轻敌一败涂地,楚军扭转颓势,士气大增,秦国朝野窒息。嬴政想起了老将王翦的论断:楚非寻常大国,非做举国决战之心,不能轻言灭之。

于是亲自去请已经请辞还乡的老将军出山,老将军开口就要六十万兵力,嬴政没有丝毫迟疑,交给王翦六十万大军。

交付之后,嬴政不限制王翦的指挥权,也不干预他行军布阵,最大限度地让他放开手脚去作战。

不仅对王翦如此,嬴政对每一个将领都是信任有加,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能获得君王如此的信任,他们能不忠心耿耿吗?

除了信任,嬴政对臣民还特别真诚。

王翦、蒙武坐镇南海之时,因为环境恶劣,瘴气难消,两位老将军相继在南海去世,灵柩回咸阳之时,始皇悲痛欲绝,一夜之间变成了两鬓如霜须发灰白的老人。

嬴政不仅对股肱之臣真诚,对普通的百姓也如此。

水渠修成之时,年轻的秦王亲自“赶水头”,与民同乐。到一片盐碱滩碰到了百姓,听到一个白发老人说盐碱地可以变成肥田时,他拱手请教,完全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态度。

当听到盐碱地可以变肥田的答案后,他说要把地分给山东移民,引来一片喝彩。

嬴政不仅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还能同等对待在秦国土地上的“天下人”,确有帝王之风。

他上能团结臣子,下能唤醒百姓的爱君爱国之心,秦国上下团结一心,共赴国难,共创辉煌,这样的集体还有什么做不成的呢?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就是整部小说贯穿始终的精神力量。

李斯评价过:嬴政皇帝是最具有帝王天赋的一个君主。他的所作所为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时也,运也,势也,秦国崛起,强盛,统一的过程小说描写得很精彩,真的能把人带到那个“大争”的年代。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