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的传奇故事(栖霞山的传奇故事有哪些)

  “春牛首,秋栖霞”。说到栖霞,人们忘不了栖霞寺、舍利塔、千佛岩,还有那满山红枫叶,透过满山的红枫叶,我们还能看到栖霞山的传奇故事。

  这些传奇的故事,主要是指一位隐士、两篇碑文、三大美景、四位高僧、五次驻跸……

  两篇碑文,彰显隐士和栖霞的传奇故事

  栖霞山上有两块著名的石碑:《明征君碑》和《摄山栖霞寺碑文并铭》。前者介绍了隐士明僧绍与栖霞的关联;后者介绍了栖霞山的历史文化。

  明僧绍,南朝齐平原郡人(郡治遗址位于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明”这个姓氏现在并不常见,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明氏家族势力很大。明僧绍的曾祖、祖父、父亲均为当时高官。

  明僧绍却不谙仕途,他爱好山林,读书讲学,并对佛教有着浓厚兴趣,于是在山林中做起了隐士,一边刻苦钻研学问,一边讲学。后来其弟调来建康(今南京)任太守,他也随之来到建康,选择了城东北郊的摄山(即今天的栖霞山)隐居,他在摄山上修建了住处“栖霞精舍”,死后舍宅为寺,栖霞山和栖霞寺的“栖霞”,就是这么一个由来。

  后人多尊称明僧绍为“明征君”。征是征召的意思,古代受到皇帝征召的人,就被称为“征君”。明家势力大,明僧绍在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也不可小觑,所以,萧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多次邀请明僧绍出山做官,还送他礼物,但均遭拒绝。明征君的名气反而越来越大。

  我们今天能够知道明僧绍的身世和他在栖霞山活动的情况,和现存栖霞寺的《明征君碑》有关。碑文系唐高宗李治所撰,由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丹,另一书法家王知敬篆额。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毁庙,多亏此碑上是唐武宗祖先写的文章,才侥幸逃过此劫,完好保存至今。

  通过这篇碑文,我们知道了平原明氏的家世,知道明僧绍在各地的行踪和他最后选择在摄山隐居的原因。

  栖霞山另一篇重要的碑文,就是《摄山栖霞寺碑文并铭》,这是南朝陈代江总写的。江总曾任南朝陈代尚书令,官位很高。他也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虔诚的佛教徒,当时名气很大。直到唐代中期,此碑还保存完好,唐人韦应物曾在诗中写道:“若到栖霞寺,先看江总碑。”在唐武宗的灭佛运动中,此碑被毁,至今只有破碎的残件,现存于南京市博物馆内。今天栖霞寺门前立的江总碑,是前些年重书重刻的。

  有山有水的风景绝佳地

  明代状元焦竑曾说,金陵有三个有名的地方:牛首山以山为名,弘济寺以水为名,而兼有山水之胜的是栖霞山。今天人们只知道栖霞山以枫叶著名,但在历史上,栖霞山的自然美景是泉、树、岩。

  栖霞山的泉很多,品外泉、白乳泉和珍珠泉在明代并列为栖霞山三大名泉。一进山门就可以看到的“彩虹明镜”,是清乾隆年间就着一个泉眼挖出来的,由泉水聚集而成。

  有好泉水,就可以泡出好茶。在历史上,栖霞山以茶文化而著名。在白乳泉旁边有试茶亭。唐代茶圣陆羽曾经到栖霞山采茶;南唐著名学者和书法家徐铉的侄儿,就曾在山前开过茶馆。清乾隆年间编的《江南通志》里,也记载栖霞山的茶叶“味甘香”。好茶与好泉,为栖霞山的茶文化奠定了基础。

  栖霞山不止有枫树,还有许多树种,如很多历史文献都提到,栖霞山上也有六朝松,据说也是梁武帝亲手种植的。栖霞寺大殿前面还有很多银杏树。在清代记载中,有些银杏树“大到六七抱,高有十几丈”,传说也是六朝时种的古树名木。

  岩石是栖霞山的重要地理文化资源之一。天开岩在栖霞山中峰右边,上面刻着“醒石”二字。叠浪崖的岩石巨大,山石起伏,也是栖霞山的美景之一。

  岩石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千佛崖。这里有江南唯一大规模的南朝石刻,也是六朝文物。石刻洞窟中的飞天画像,在佛教艺术史上是异常珍贵的遗产。

  四位高僧为栖霞佛光增光辉

  栖霞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名僧不胜枚举。其中四位高僧佛学渊源深厚代代相传:

  栖霞寺的开山法师法度,堪称栖霞寺的奠基人。他原是燕人(今北京区域),少小出家,南朝刘宋末年游学建康,与明僧绍特别谈得来。据说,有一天法度梦见岩端有一尊佛像,金光照射,于是和明征君一起筹备建造佛像。不久,明征君去世了,他的二儿子明仲璋接力,与法度携手开始在栖霞山千佛岩造佛像的工作。

  隋朝法师法响,学问高,佛学造诣深。据说,他讲经极为生动,引人入胜,连老虎也被吸引来听他讲经。这当然只是传说,但由此可以看出来,从前栖霞山一带的生态环境很好。

  云谷禅师是明代的高僧,他在栖霞山开辟道场,此后,往来栖霞山的人络绎不绝。他还推荐兴善法师住持寺业,至今山中留存“壬子春僧兴善住山恢复寺业”摩崖石刻。

  觉浪法师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高僧,他跟著名的明遗民方以智关系很好,本人也曾被投入到清朝的监狱。他的佛学修为在当时金陵佛学界首屈一指。他仙化后,人们为他在栖霞山上建有灵塔。

  乾隆帝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

  驻跸指的是皇帝出巡期间暂时驻停。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为接驾,两江总督尹继善在栖霞山修建了漂亮的行宫,有春雨山房、太古堂、武夷一曲精庐、话山亭、夕佳楼等建筑,还有一个御花园。遗憾的是,现在只能看到一些断瓦残石和基址遗迹。好在乾隆皇帝驻跸栖霞行宫时相当勤奋,他总共在这里住了45天,竟写下100多首诗,外带楹联、匾额等50多副。乾隆皇帝还亲自为很多景点命名,比如栖霞寺山门前的那方大池塘,一开始没有名字,他说就叫“彩虹明镜”吧。千佛岩顶有个不太高的山峰,看起来像顶乌纱帽,原来名叫“纱帽峰”,他说这名字有些俗,建议改名为“玉冠峰”。不过今人仍习惯称之为纱帽峰。

  乾隆帝写栖霞山的诗不少,总体水平不高,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他第一次驻跸所写的《游栖霞山》。这首诗对此山评价很高:“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画屏云罨紫峰阁,乳窦春淙白鹿泉。梵业镌碑尚隋代,净因舍宅自齐贤。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平原意未然。”就其地位和身份而言,乾隆皇帝堪称栖霞山最高级别的代言人了。 谢如璧

来源:金陵晚报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