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笔下的北京地坛(史铁生笔下的北京地坛图片)

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有一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我与地坛》,这部作品是作者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史铁生笔下的北京地坛(史铁生笔下的北京地坛图片)

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一座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史铁生笔下的北京地坛(史铁生笔下的北京地坛图片)

地坛牌楼

地坛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地坛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

1984年5月,地坛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地坛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2月,地坛公园被授予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5年3月,入选北京历史名园首批名录。

地坛内古建筑群包括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神马殿、钟楼等古建筑。目前除方泽坛和皇祇室外,其余古建筑尚未对公众开放。

小提示:地坛公园大门票:2元/人(不含园中园),进入方泽坛及皇祇室需另行购票:5元/人;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费。

地坛共有南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和东天门四个出入口,建议由安定门外大街的地坛主门——西天门进入,这样可以首先观赏位于安定门外大街路旁的地坛牌楼。

地坛牌楼正面

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

地坛牌楼背面

现在的牌楼,是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新建的牌楼高13.5米,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

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

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

皇祇室,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现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皇祇室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地坛斋宫

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 。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

神库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冢、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 。

宰牲亭

神马殿,始建于1530年,建筑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外有壝墙。

神马殿

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12米多。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拆除。 2000年,地坛钟楼按原样重建 。

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钟声宏亮浑厚。

钟楼

古树众多也是地坛的一大特色。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