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隐秘千年古刹解密(北京的千年古刹)

夕照红螺寺,竹清涵紫光。苍松藏古刹,新塑显天王。

禅院松箩翠,殿余银杏黄。高秋当远日,遥念普陀乡。

这是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当年所写的一首《游红螺寺》古体诗,诗中描绘的是怀柔千年古刹红螺寺的秋天美景。其实,作为旅游特色显著的北京怀柔区,红螺寺、神堂峪、雁栖湖等地,也是消夏微线路的好去处。

京北隐秘千年古刹解密(北京的千年古刹)

您知道红螺寺有几个版本的传说吗?您知道神堂峪的传说吗?

京北隐秘千年古刹解密(北京的千年古刹)

红螺寺的传说到底有多少个版本

红螺寺是一座千年古刹,牌楼上书“京北巨刹”。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宁康三年也就是公元375年,唐朝贞元元年开始扩建,初名大明寺。金元时期皇帝曾多次派寺院住持。清朝康熙皇帝到这座寺里时在建山亭曾设御座。清朝嘉庆时期净土宗第12代祖师际醒法师在这里创建净土宗道场,13代法师印光法师在此修学,并将净土宗法门传普陀山,因此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1949年以后为师范学校占用。寺庙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于1972年被拆毁,集中存放在殿内的大量文物、法器、佛经等尽数丢失,文物保护区大部分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红螺寺景区从1990年开始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建设,逐步修复修缮了殿堂、罗汉园、观音寺等,开辟了旅游线路,大量植树栽花绿化美化环境,不断增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同时还投巨资在红螺山西侧复建了”山西庵”、”三皇庙”、”朝阳寺”、”天溪庵”、”圣泉山观音寺”等五处红螺寺下院,并融入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使红螺寺佛教文化有了补充和延伸,”佛、儒、道”三教合一形成了红螺山红螺寺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内涵。

红螺寺

红螺寺还有十多个版本的美丽传说:相传玉皇大帝 有两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因感到天宫生活太冷寞,便结伴下凡,畅游神州大地,观赏人间美景。走来走去,她们来到一座大山前,看到古木参天,又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寺院。她们便化作一对斗大的红螺,愉快地生活在寺前的泉水中,白天她们化作人身与寺中僧人礼佛诵经、打扫庭院……夜晚便隐藏在寺庙前的放生池中,化身红螺,她们全身放射出万道红光,红光映得寺庙犹如处在仙境一般,保护寺庙和当地百姓的安全,从此这里风调雨顺。

她俩还不断施出法术,为百姓排忧解难。村东头的王奶奶久咳不愈,她们深夜上山采药,把药熬好送到老人家里;村西头的李婶婶丈夫病故,生活极其艰难,两个孩子没有冬衣穿,姐妹俩纺线织布为孩子制衣衫……大地干旱,她们呼风唤雨;庄稼生虫,她们施法灭虫……姐妹俩是当地的福星呀!她们的到来,让这里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平安幸福。”

元朝时,玉皇大帝把她们召回天宫,当地人们为了缅怀两位仙女,同时祈盼她们能回到这里,便把后面的山取名“红螺山”,这座寺取名红螺寺。

还有一个版本的红螺仙女传说是这样的:远古传说中,一条黑鱼在燕山湖畔修炼成精,无恶不作,每当月圆之夜都要捉食童男童女增强他的魔力,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玉帝闻知后震怒,特派仙女下界降妖,仙女与湖中黑鱼精大战八天八夜,最终还黎民于安乐,仙女同情百姓疾苦,为保乡民永享太平,化为硕大红螺永住湖里,后人为感谢她,在湖心岛建立红螺女塑像并把此湖定名为红螺湖,北面的山叫红螺山,隋唐末年,在山下建成红螺寺.传说中,当地百姓遇有难事,向湖中祈祷,就能如愿以偿。

神堂峪的神话传说

在远古时代,神堂峪就是一块风水宝地,虽然山高水深、人烟稀少,但这里却一年四季风调雨顺。

话说有这么一天,山里乌云密布阴得很沉重,就在此时村子里来了一个要饭的,他衣衫蓝缕、拄着拐杖,饿得已经快走不动道了。他挨家乞讨,然而许多家见到他,有的把他推出门外,有的见他在邻居家乞讨立刻把自己家的大门闩上把他拒之门外,眼看就要下雨了,受到冷落的乞丐卧在一家柴禾垛上。这时老奶奶出来背柴禾发现了他,就把他搀回家里让他躺在自己家的火炕上,给他盖好被子,从鸡窝里摸出两个鸡蛋做好荷包蛋,还做了一碗面让他吃。这位乞丐吃完热乎乎的面浑身有了力气。第二天,他要走老奶奶留他也没留住。他临走的时候说:“老奶奶,我有难时,别人都躲着我,尤其那些年轻的,而您呢这么大岁数了,家境又不宽裕,还能救我,我不知该如何感激您。好人会有好报的,不出三天您就看到了。”说完就走了。

他刚出门没多久,一场瓢泼大雨倾天而降,老奶奶立刻顶着锅盖出去找他,他找遍了小村也没见人影。老奶奶回到家里跪在灶王爷面前:“保佑那个要饭的孩子吧,这么大的雨不要让他淋坏了。”

大雨一直下了三天三夜,山涧里罕见的洪水铺天盖地而来,人们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好多牲畜、遇难的人都从上游漂流下来,洪水蔓过山腰,住在岸边的人家院子里都灌满了水。奇怪的是70多岁的老奶奶家洪水不管怎么上涨就是冲不倒她的房子,大家更奇怪的是洪水居然还绕着她家的房子流走。

三天后,洪水消退了,小村保住了,没有人员伤亡,特别是老奶奶家连个瓦片都没损坏。人们也都知道老奶奶平时乐善好施、心眼好、心肠热,难道真是好人总有神灵的护佑不成。夜里,要饭的给老奶奶托梦告诉她:

“我就是住在您村子门前潭里的千年乌龟,只因我知道这几天会有一场大雨要下,由于天气闷热,我在河里更闷,几乎都快窒息了,于是我化作小乞丐到村子里来,平时看到小村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很勤劳、淳朴、善良,可谁知一遇到这种切身利益的时候竟然都这样无情无意,我好失望。我不能帮助您别的,可洪水来了我有能力帮您挡住不让您受到冲击。尽管那天小村里的人很过分,可看在您的面子上我尽力了也没让小村受到更大的损害,您心地善良这是应该得到的结果。”

老奶奶被惊醒,她再一想前因后果,她明白了。她把整个事情告诉了村子里的人,村里的人感到很惭愧。纷纷往河里投来吃的东西,最后有人干脆建议:修一座靠水阁楼让龟仙想回人间的时候也有一处落脚之地吧。

于是,人们依山靠水建起了阁楼,取名“屹仙阁”,前面的水面誉为“屹仙潭”。意思是仙人指路,保住了小村,从此,这里山明水净、成为一块风水宝地的聚宝盆。现在,在景区的大力开发下,“屹仙阁”已改为“神堂客栈”,专门为广大游客提供住宿服务,“屹仙潭”现取名“放生池”,为乐善好施的朋友提供服务。

神奇的莲花池泉水!

怀柔雁栖湖的重要源头叫莲花池,以泉水得名。传说在几千年前,莲花池和辛营在山的两边,方圆几里只有这两个地方有人烟,因为这两地分别住着两对金蛤蟆。这两对神物主宰着两个水泉,也主宰着当地百姓的生存,乡亲邻里都敬畏这神物,丝毫不敢懈怠,逢年过节都会祭祀行礼,方能保证泉水的充盈清澈。传说始终是传说,莲花池确实因泉水得名,清泉喷涌而出,形如莲花,村也由此得名。据文物考证和史料记载,出土的石镰、石斧等工具表明莲花池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就说明数万年前,莲花池的地理环境就适合居住,虽然不能确定莲花泉水是否历经万年,但至少证明莲花池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宝地。

明朝一名姓韩的官员在万历年间曾在此修长城,修建数载,耗费50多万工,1400石粮食,期间抹灰和泥、饮食盥洗皆取泉水,这巨大水量盈盈有余,未有丝毫退减。另一方面由于补给不足,方圆几十里的粮食都不够吃,因此饿死了很多人,而此处长城关口又称缺粮口(关),最后为了赶工期,西边长城是用砖头砌成,而东边则取山石砌成,而韩姓官员一时疏忽,没有按图纸规划,多修了一个犄角,结果皇帝大怒,杀了韩姓官员,民间有一种说法是,那位姓韩的官员,在取水的时候没有对金蛤蟆进行必须的祭祀仪式,触怒了神物惹上了霉运。后朝廷派将领徐达在此驻守长城,未有疏忽,固若金汤。而三大姓家族一直居住于此,我们也难以考证,他们的先祖们,只能猜想一分,也许是被贬的官员,也许他们是当时驻守的家族部队,很多也许,这些只有历史才知道真相。

如今的莲花池,依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雁栖镇旅游服务的政策优势,成为小有名气的市级民俗旅游村,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服务,淳朴的民风,让这里的人民富裕满足。而这些都离不开泉水的功劳。莲花池泉水水量充足,每秒钟0.7立方米的流量,富含多种矿物质,呈天然弱碱性,经化验为国家级优质饮用水标准,是极为罕见的优质泉水。正是如此村里的村民都很长寿,八九十岁的老人很普遍,据说最长寿的活到了一百二十岁,经常看见许多头发乌黑的六十多岁的“年轻人”身强体壮,干起活来一点也不输给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三四十岁的“孩子”照顾九十岁的奶奶。这里相比北部山区,水量蕴藏极为丰富,平地随便一挖,挖下10米就会往外冒水,水质优良,甘甜清澈,因为泉水足够全村人使用所以也无人打井。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