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毒瘤:当功利介入,必然有巨毒患处(李白的长干行表明了爱情的功利境界)

爱情的毒瘤:当功利介入,必然有巨毒患处(李白的长干行表明了爱情的功利境界)

爱的边界

只要有功利,就会有巨毒

作者:糖樱拙见

十多年以前,我在一所中学教书,任班主任。某天,有一家长来到我的住所,与我沟通和商量对其小孩的教育问题。我们交谈很久,讲了很多具体的问题。临别时,他起身后,又神秘地我对讲了几句意味深长的话,大约是说其小孩将来定有大作为、大出息,我们这些人,包他当父亲的和我这个当老师的,将来都会因与其有这段或为父、或为师的缘分而沾光,意即要我对他的小孩多一些心思与关照。

那段时间,我正在为晋升职称而撰写论文,我准备的论文题目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当时正处腹中无货的境况。因而,当这位家长讲出那些话时,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位很有心用有家长,懂教育学、懂心理暗示、懂皮格马利公翁效应,他是在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影响我的行为,从而影响他孩子的未来。

在我们中国,普天之下,像这样的家长父母还有很多,他们望子成龙,方法质朴,做于无形。虽然,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学过教育学与心理学,不知道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何物,但是他们对教育规律及技巧运用,却不逊色于我们这些专业老师。

送这位家长出门,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了我的母亲。我母亲这一辈子,给我讲过两个故事。

故事一:我要读书。在我少年时代的记忆中,母亲总是会不断地向亲朋好友、街坊邻居讲述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孩,到了读书的年龄,但是他到学校报名时,因年龄还差几个月,而未获准报名,但是他没有接受这个结果,没有离开,而是守着报名的老师,等老师报完了名要回家,仍跟着老师,于是老师问他:“你要做什么?”他说:“我要读书。”老师一番劝说后,他仍默不作声地跟着,老师无奈,只得对他说:“你明天来学校吧。”这样小孩得以读书。这故事中的小孩就是我,然而这个故事中的事情,是否真实发生过、具体是怎样回事,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楚了。

故事二:双黄鸡蛋。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临近高考没有几天了,学校已经停课。一天清早,我起床后来到厨房,母亲正在洗菜煮饭,她用围腰裙揩干湿手,从冒着热气的蒸笼中取出蒸熟的馒头递给我,高兴地对我说:“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们家的母鸡生下一个双黄蛋,我还从来没有做到过这样的好梦。”我说:“妈,什么是双黄蛋,你看到过吗?”母亲说:“就是一个鸡蛋里有两个蛋黄,我小的时候在老家看到过。”我嘴里嚼着馒头离开厨房,心里在想:这双黄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难道与我高考有关?那一年,高考分数公布出来,我的成绩比以往进步了很多。

这位家长的来访,让我想到了很多事情。为我所写的论文增添了不少事例和观点。这位家长讲的故事,以及我母亲讲的故事,这些都是人们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典型事例。

皮格马利翁效应,源自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一个国王,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女,在此过程中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及感情,并且最后爱上了这尊少女雕象;此事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忒,于是爱神赋予这尊雕象以生命力,让它变成一位鲜活的美女,最终这位开美女嫁给了皮格马利翁。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此启发,做了一个实验:他带领工作人员来到一所小学,通过心理检测,确定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校方,要求校方暗中观察记录这批学生的情况;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学校,发现名单中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大,且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其实,他的那份名单,是随机抽选出来的。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其反映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罗森塔尔效应。

然而,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很浮躁,人们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存在较多误区。我们这一代人,对待子女的态度,远不如我们的父母对待我们那样真爱与无私。我们这一代人,在给予子女的爱中,混杂了太多的自私与功利。以下为因那位家长的来访而引发的自我反思。并成为我那篇论文的主题。

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或者励志大师们,总是喜欢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证据事例来劝导和说服人们,要对孩子加多鼓励、赞赏和表扬。受之影响,人们也普遍认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确实作用巨大。因而,人们把赞赏、表扬和鼓励作为教育培养子女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我们中国,移植西方的事物及理念时,一般都会遭遇“橘逾淮为枳”现象或规律。要让皮格马利翁效应发挥作用,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真正地爱和相信对方;二是要平等地对待对方。但是,要我们做到这两点,却十分困难。

我们对待子女,既无真爱,也不信任,更不会平等相处。我们只是把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手段,因而并会未投入真心,而只在表面上做文章,用口头赞赏、表扬和鼓励的形式,来代替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真实意趣。

只要是人,就有巨婴的一面。而我们中国人的巨婴表现尤其突出。并且,中国人的巨婴倾向,在处理亲子关系问题上就更为强烈。中国人的活法,往往是通过对子女的控制,从而获取快乐与享受,成功与幸福。我们思维及情感倾向,是把一切过错与责任都推给子女,而自己是唯一的正确者与受害者。

这样的思维及情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关爱和相信子女。我们给予子女的赞赏、表扬和鼓励等等,都是虚假的表演,是子女的行为及人生的控制,是诱逼子女优秀和成功所使用手段和套路;同时,也是我们自私的满足,是证明我们比子女更厉害更成功的人生策略。

孩子成长,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过多过滥的赞赏、表扬和鼓励,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巨婴家长们,用赞赏、表扬和鼓励培养出来的,往往是依赖于赞赏的幼稚型和求赏型人格,也即培养出新一代巨婴。

因而,与其赞赏、表扬和鼓励孩子,不如让孩子独立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比口头上给予他们赞赏、表扬和鼓励要好得多。当然,有一样东西应当多给子女,那就是静心倾听他自由地表达与倾诉内心。

当天,我把以上想法写梳理了出来,挑灯夜战,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完成了那篇搁置很长的论文。这是我唯一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我也因此而顺利通过那次职称评定。因而,我感谢母亲为我讲的故事,也感谢那位家长的来访。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