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魔鬼》:问答信仰的终极纷争(天使与魔鬼百度百科)

《天使与魔鬼》小说和电影算是全看过了,总的感觉还是有点晕,也许丹布朗的特点就在于用疯狂的无节制的知识点把人搞晕吧。 本来就有海量的信息,再加上这些知识之间又包含着种种谜题,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让人陷入云里雾里。

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维多利亚•维特勒与父亲在高速粒子对撞机实验中收集到了反物质,却发现父亲遇害,尸体胸口被烙“光照派”符号,高爆炸性的反物质被偷走,出现在正待选新教皇的罗马梵蒂冈,威胁天主教廷及整个罗马的安危。

与此同时,四位主要教皇候选人的红衣主教神秘失踪。在教皇内侍的授意下,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教授和搭档维多利亚都被请到梵蒂冈协助罗马警察开展搜寻行动。兰登说服罗马总探员奥利维迪依照“土、气、火、水”的提示在罗马的名胜教堂间与“光照派”展开了一场时间战。

《天使与魔鬼》:问答信仰的终极纷争(天使与魔鬼百度百科)

看看,既有高能物理,又有基督教;既有传统信仰,光照派秘密信仰……光是这些信息就让人有如堕五里雾中的感受。

当然,故事的大意还是清楚的, 立足点是科学与宗教的纷争,这两者缠斗了好几百年,到最后(或者也许一开始就是),两派力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着。

如果再仔细分辨,我们更会发现,其实影片中的各类元素都是成对出现的。物质和反物质,这便是一对对立相反的元素;科学与宗教又是一对;“正教教义”(传统基督教信仰)与“左道之教义”(影片中所谓光照派信仰)还是一对对立元素……甚至连片中的象征符号“土、气、火、水”,也依然是两两相对的元素。

而当两种水火不容的物质不加阻拦地直接相遇之时,就是最大的危机可能爆发之时,即影片所预设的那个最大的未知矛盾: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引发爆炸。故事的脉络,正是一条化解这个危机的调和之路。

这样一来,片子纷繁复杂的线索和知识点就变得清晰和简单起来,它们全都是为“天使与魔鬼”的主题服务的。

从小说所展现的观念来看,原来科学也未见得等同于真理,它也只是一种信仰。只是那些持有这种信仰的人,比如伽利略、拉斐尔等人,自认为比原教旨主义信仰者高出一筹,相信自己更有智慧、更具理性,掌握和控制的宇宙力量更为强大。

然而,这终究也是一方的一厢情愿,对方也同样有着自信的理由,这种信仰缠斗依然会无休无止,所谓“天使与魔鬼”,更像是两种信仰的代表符号,它们的缠斗会持久的继续下去。这是影片留给我们的余味。

如果来看影片的配色,上述对影片主题的推断便会清晰地再次呈现。

片中,经常出现红色与黑色极端对比,这也正是在暗示主题,天使和魔鬼。这样的配色与构图简直就是一种变相的高度剧透,我们甚至都不用看完全片,就能猜测其中人物的对位关系,推测他们分别处在冲突的两极。

红与黑,这两种颜色不禁让我们想到了那部经典的小说《红与黑》。这部书用两种颜色,暗示了两种隐而不宣的元素。有人说红色代表的是拿破仑时代的政府权力,而黑色代表的教会的权力。然而,这种解释也未免肤浅。

两种颜色,在更深层次依然代表的信仰的对立冲突和交缠不休,主人公被它们拉扯着,摇摆不定,在原罪与救赎的道路上行走。

此外,当看完《天使与魔鬼》这部电影,我不禁还想到了另外一部电影:《牛虻》。

这部影片曾在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片子里,牛虻(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是位革命者。他发现被最信赖的两位神父欺骗了,一个是他的生父,一个是秘密警察头子。他是神父蒙太尼的私生子,仁慈的蒙太尼却一直将此深深的隐藏。后来,秘密警察头子卡尔狄成为新的神父,此人最善诱骗,欺骗亚瑟·勃尔顿说出了战友的名字。后来,牛虻不再相信天主,到南美做了一名革命者。 结尾处,牛虻为他的新信仰而殉道。

两位神父,一个是生父,一个是善于诱惑人心者,依然是天使与魔鬼的对位关系。主人公依旧被这样两股力量撕扯,这仿佛是宗教信仰者无法摆脱的宿命。

《天使与魔鬼》、与《红与黑》和《牛虻》在主题上的异曲同工,一方面说明创作者始终在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养料,一方面更说明,它所探讨的是西方基督教信仰的一个终极话题。

在热烈的商业片包装之下,《天使与魔鬼》仍然是一部追寻信仰终极意义的影片,透过下面这张海报,或许,影片也在自身的设问后,给出了某种倾向性的答案……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