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2019年的今天,“11岁”的《摩登家庭》似乎已经褪去了些许时代维度上的“摩登”,而当我们再次回看这部经典家庭喜剧,却可以在看似简单的影像记录中,循迹其中叙事手法的前瞻。
文 | 羊毛
正如剧名一样,《摩登家庭》的文化背景是“摩登”,故事的重心却依旧是“家庭”。以“家庭”“喜剧”两个再普通不过的元素切入的《摩登家庭》,不落俗的关键则是将摩登文化和家庭解读尽可能地融于日常——真实到让观众近乎误以为真的日常。
一线之隔:
“伪纪录片”形式的真实感营造
“Kids, breakfast!”一个经典美式独栋住宅的全景镜头,伴随着每天照例出现的喊孩子吃早餐的声音,2009年,《摩登家庭》的第一集就这样开始了。
剧中讲述了极具代表的三个典型美国家庭,以及他们复杂而混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也一并描绘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现代美国家庭形态:拥有三个孩子的传统美国家庭——Dunphy一家;律师Mitchell和在农场长大的Cameron组成的同性恋家庭;年长且事业有成的Jay和异国美女Gloria,以及继子组成的老夫少妻家庭。三个小家庭同属于一个大家庭,家人之间的冲突、温暖、误会、磨合也象征着整个社会各种形态家庭的融合共存。
对于这样一个本身就极具戏剧性的叙事空间里,剧组选择的呈现形态是“记录”。通过“伪纪录片”的形式给予观众故事本身即是真实的错觉,从平凡之处激发最本真的感动。而纪录片质感的营造,一是借助于访谈,二是依托于镜头。
第一季第一集三个家庭的引入就是通过“没有设定开头的生活化场景+记录式采访画面”实现的。甚至在最初的采访镜头中配上人物名字字幕的做法,也强化着纪录片的质感。
不急于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由日常对话和事后采访中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将复杂关系中的人物性格定调,与人物背景有关的关键信息也由“受访者”(即剧中主角)直接说出。观众在不明所以的时候就不知不觉被带入一个观察的状态,而屏幕中上演的仿佛也不再是编造出来的电视剧,而是正在发生的真实。这种不激烈,但是又不甚了解的感觉,激发出观众的探索欲,由对每个人物的好奇出发,不知不觉陷入故事中,和这个美国家庭一起成长。
《摩登家庭》试图借助采访形成“伪纪录”效果,其中也包含着对真人秀的画面风格参考。剧中巧妙地借助了“沙发”这个家庭物件,当主人公坐在沙发上,对影像已经记录下的事件进行回顾,或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预判的时候,就已经人为地划分出了一个区别于故事线的“真实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主人公和观众仿佛和观众站在一个空间里去评述,这一手法在现在的观察类真人秀中也尤为常见。
在镜头设计上,《摩登家庭》是大景别的环境呈现+多角度固定机位+跟随镜头、摇镜头的综合运用。画面常常是跟随着一个主体,通过运动镜头转换不同的场景。在跟随过程中,其他人物入画出画,不断有新的对话和场景发生;或是在一群人中不断变化视觉中心,发现不同的戏剧点。第一集中Cam被红外线摄像机记录下的晚上偷吃零食的画面,也和真人秀夜间的红外记录方式类似,体现出了制作方对真实感还原的呈现手段的探索,颇具纪实色彩。
在前几集中,镜头时常会出现剧烈摇晃、跑动感,甚至镜头放大时焦距的突然变化,手持DV的自然晃动被悉数保留。这些牺牲掉一些稳定性的,反倒有效地模拟出了一个拿着DV随机、迅速拍摄下身边的这个家庭的旁观者视角。剧中经常出现的双手摩挲、嘴角抽动等动作神态的近景和特写,则与真人秀借助情绪化细节烘托氛围的手法如出一辙。
值得一提的还有前后景的处理。无论是球场边Gloria和人争执时,前景一闪而过的路人,后景议论纷纷的其他家长;还是商场里的栏杆、厨房的厨具等前景遮挡,背景人声的铺垫等,都充分还原了真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画面元素。
其实剧本创作伊始,就曾考虑过安排一个到美国家庭交换的学生角色,记录下Jay家里的美式家庭的点滴,这也是最初几集纪录片意味较重的原因。虽然最终放弃了这个设定,但恰恰是这些不完美甚至显得有些粗糙的镜头在最初确立了全剧的“伪纪录片”风格,之后的画面不再剧烈晃动,但“对当事人进行访谈+观众站在第三人称视角观察”的影像风格已经稳定,真实的记录感也早已深入人心。
由此,以“伪纪录片”模式制作的《摩登家庭》糅合纪录片、人物专题片、真人秀三者的特性,并通过最初“不完美”的镜头操控,实现了真实效果的最大化。
节奏,还是节奏
作为一部家庭主题的喜剧,如何在日常素材中提炼笑点,带来充实的剧情观感,《摩登家庭》的趣味的关键还是节奏。节奏感的呈现源于信息量的集中。或镜头、或走位、或声音,画面中起码有一个元素在不断运动、变化,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画面节奏上,《摩登家庭》的故事常常以一个跟随主角的运动镜头引入,在短时间内将环境、人物关系等基本信息交代清楚。在大景别画面中,通过人物的走位强调动势,反映情绪、氛围;在中近、近景画面中则通过对演员神态的捕捉,激发笑点和戏剧化效果。
声音把控在剧中的作用也尤为突出。一方面,声音使场景得以自然过渡。场景转换的时候,最先进入的常常就是另一场景另一主体的声音,使画面的切换有了连接其中的介质。另一方面,人物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是借由语言风格完成的。一家人对一件事情各抒己见时,高密度的声音元素常常让人应接不暇。家庭成员们或敏感、或无厘头、或暴躁、或固执,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通过对白设计凸显,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一扫家庭纪实的枯燥。在声音节奏上,《摩登家庭》强调停顿与重叠。连续的对白一气呵成,停顿时也留有足够间隙。例如在家人争吵的过程中,多是七嘴八舌的场面,但当涉及触动点,混乱便会戛然而止,给予情绪足够的释放;又比如在尴尬的时候,对白也会停顿,而让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动作、语气或是台词本身带来笑点上。没有了罐头笑声的《摩登家庭》的声音是鲜活饱满、细节丰富的,两极化的节奏变速使全剧风格轻快而活泼,塑造出流畅自然的喜剧效果。
介质思考:《摩登家庭》的画面延伸
大题材是传统的家庭生活,文化背景多元,而在叙事方式上,《摩登家庭》却也总在不断创新尝试,其中第六季第16集整集都通过电脑屏幕呈现,体现出其对介质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的前瞻。
第六季第16集将故事设定在登机前20分钟的时间范围内,画面范围仅限于Claire的电脑屏幕,剧中的时间和真实的时间流逝速度是相同的,带来不被切割的同步真实感。从电脑上的文字聊天,到为了找Haley和家人们视频、破解邮箱密码,甚至聊天间隙浏览网站等使用电脑的过程都被原封不动地记录。家人们所在的场所、正在做的事,以及各种猜测、反应都经由视觉画面的放大、缩小、移动,随着Claire的视线移动,在电脑屏幕上呈现,甚至通过多方通话同步交流。虽然画面限定在电脑屏幕,但事情的经过通过视频和对话得到清晰展现,实现了由屏幕内向屏幕外的延伸。由于所有的信息获取都变得间接,整个故事的悬念也由此增强,观众和Claire同步猜测、发现,剧情不断被推向高潮,最后有惊无险的结局形成反差,但家人们间的情感联结却在短短20分钟内自然流露。
相似的手法在2018年的犯罪剧情片《网络迷踪》(《Searching》)也被运用,同样是借助屏幕讲故事,《网络迷踪》中真相不断被推翻、重建,一步步挖掘的过程,体现搜索的强大,以及现代社会“网络”这一重要介质下的生存形态特征。而《摩登家庭》第六季对于网络“小屏”这一呈现方式的探索则是在早于《网络迷踪》的2014年,凸显了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虽然创作时间更早,但对于一个日常小事件和仅仅20分钟的时长来说来说,其剧情的紧凑感和画面表达已经十分成熟。
而无论是《摩登家庭》还是《网络迷踪》,他们在强调网络与生活、人际关系密不可分,一切都可以被关联和发现的同时,也提出了对于真相、人内心情感的思考——网络的强大反而时常让我们忽视了周围的真实生活和身边的人。从主题到创作手法,既有新意,也触动人心。
对于陪伴了观众11个年头的《摩登家庭》,比起单纯的追剧,观众更喜欢称他们为“我的美国远房亲戚”。《摩登家庭》似乎总能让人捧腹大笑,却又笑中带泪。这之中,有关于真实风格的思考,不同艺术体裁的结合、叙事手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平凡却动人的真情。2019,《摩登家庭》即将迎来最终季,而我们舍不得告别。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