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川家族全都投身红军:从叔当军长到侄子为师长,连9岁女孩也跟随入伍(四川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

四川一个家族全是红军:叔当军长,侄子为师长,9岁女孩也是红军,而这个四川家族的核心人物,叫做王维舟。

在战争期间,无论是哪方势力的川军,都有一个非常共通的特点:能征善战。

在革命史上,王维舟是一个非常有发言权的人,他的革命历程非常长,很多早期的党员都要喊他一声老师傅。

那么,到底是怎么样的历史,造就了这样的红色家族呢?

一个比党史还久远的革命家及他的家族

1887年夏天,王维舟在四川出生。

和那个年代很多吃不饱饭的人一样,他早年也离开了家乡前往大城市打工,考入了成都工兵学校,一边赚取生活费,一边读书。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很多进步思想,而且他的领导能力似乎是天生的,回到东乡以后,他便成立了“东乡保路同志军”。

在辛亥革命期间,这个组织开始行动,他担任了东乡武装起义的总指挥,一举攻下了东乡县城,并且宣布东乡独立,此人的执行能力也是相当的强,在作战指挥上也有自己的想法。

一个四川家族全都投身红军:从叔当军长到侄子为师长,连9岁女孩也跟随入伍(四川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

不过,辛亥革命的果实还是被袁世凯给窃取了,好不容易前进的历史又再次走向了后退,王维舟十分生气,在绥定地区组织护国讨袁,随后,当他听说了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护法政府,他立即将自己的护国军改组为靖国军,担任团长。

他有一腔热血,可四川省内的局势并不在他的可控范围内,军阀混战已经成了当下的现状,他并没有随波逐流,反而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谛。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神州大地传播,王维舟在1920年来到了上海,希望能找到救国之道,在金笠的介绍下,他于当年加入朝鲜旅华共产主义小组。

那会的共产党员想要学习到理论的精髓,一般都会前往苏联学习,王维舟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去了苏联,在那里聆听到了列宁同志的演讲,他深受感动,认准了共产主义。

列宁

再次回国后,金笠已被朝鲜反动派暗杀,王维舟失去了组织的联系,独自开始在上海开展革命宣传和救济活动,如果这么下去,他自然能在上海有一番作为,可惜,母亲病危让他不得不折返回四川。

回到了熟悉的地方,此时的王维舟已经重新武装了自己的精神,开始大力宣传进步观点,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首次飘扬在四川的大地上。

四年后,毛主席在湖北主持农民讲习所,王维舟有幸聆听了主席的讲话,发现毛主席的观点与他很多观点都契合在了一起,他也认定了组织,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会正值蒋介石背叛革命的关键时刻,由于王维舟本身就是从旧军队中走出来的,组织上也派他去军阀内部做争取工作,而他两次死里逃生,机智勇敢,得到了组织的赏识。

到了1933年,川东游击队在军长王维舟的努力下已经达到了两千多人,在宣达战役中,川东游击军配合红军夹击刘存厚,使对方溃不成军。

在此阶段,王维舟的一个侄子王波担任了川东游击队第二支队队长,在川东游击队改编完成以后,王波出任了师长的职务,这个家族的影响力也开始渐渐壮大了起来。

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王维舟仅仅只有9岁的侄女王新兰也希望加入红军,在家人的熏陶下,她领悟了很多革命的道理,知道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组织上考虑到她的年龄实在是太小了,并不愿意收她。

可是,仔细思考后,这一家子基本都参加了红军,如果只把小姑娘和年迈的母亲留在后方,也会有极大的危险,因此,徐立清接待了他们,问这位小姑娘:“你这么小能做什么?”

王新兰虽然年幼,骨子里却非常倔强,马上回答道:“都可以!我会的东西可多了,画画写字还有唱歌!”

这时,身旁另一位姑娘也帮腔了,她是王维舟的另一位侄女王心国。

见姐妹俩一起要参加红军,再加上把小姑娘留在后方太过于危险,徐立清最终同意了王新兰加入红军的请求,结果刚一同意,他突然想到了什么,对小姑娘喊道:“你们的母亲同意了吗?”

小姑娘头都没有回,回答道:“她早都同意了!”

这位小姑娘的家人,全部都在红军的队伍当中。

当时,王新兰的六姐夫任峻卿在红297团当营长、二哥王心敏在红98师当排长、三哥王心正在红33军担任宣传员。

1936年,王维舟随着红四方面军也来到了陕北地区,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从这时起,这位久经革命考验的老干部终于能够和中央红军团聚了。

抗战时期,王维舟担任了129师385旅副旅长,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1942年的时候,朱老总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片文章,就提出了:维舟同志是我们党的先辈,他的半生生活都与中国革命联系着。

并且,朱德老总还号召:“他应该值得我们全党来学习和尊重。”

后来,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毛主席亲笔写下了“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奖状。

在解放战争时期,王维舟担任了西北军区副司令,在延安后来的收复过程中,王维舟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是贺龙元帅的得力助手。

在建国以后,他便重新回到四川地区担任与民族有关的重要工作,后来组织邀他入京,担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开始了检察工作,随后在“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王维舟儿子王新民的回忆中,父亲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身居高位,可他始终都非常低调,喜欢过平凡的生活。

当年毛主席给他的题词,也被他一直珍藏着,从来没有拿出来给孩子们看过,直到晚年才被母亲拿出来给大家看。

显然,王维舟也并没有将这份题词当做荣誉,反而是用这份题词不断鞭策着自己,也是对后代们的要求。

王新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父亲从来没有留下什么遗嘱,更没有财产,仅仅只是留下了这个题词,希望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去做。”

1970年1月10日,王维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在9年之后,党中央决定为王维舟补开追悼大会,当时李先念、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了。

1987年,在宣汉这个让王维舟倍感亲切的地方,当地政府专门为王维舟塑起了一座雕像,在石碑上,镶嵌着毛主席赠送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题词。

王维舟的家人,个个不凡

王维舟对于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不仅表现在他自己,也可以从他家人身上看得清清楚楚。

先从侄子王波说起。

当时四川省委决定重新组建川东游击队的时候,王波便投身于其中,他的革命思路始终都是紧跟着王维舟的,后来他担任了长沙警备司令部的参谋长,以及第四、第五届政协常委的职务。

而那位9岁参加红军的侄女就更不得了了,在她长大了以后,担任了五师政治部新闻电台台长,随后一路干到了总政部、军委副秘书长办公室的副主任,还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校军衔。

她还对人说:“当时能加入红军真的太偶然了,要不是红军收缩阵地,估计我还得继续上学,若不是遇到徐立清,碰上个心比较硬的,我估计也走不了。”

而他的丈夫,正是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萧华,这两位也是解放军中非常出名的一对夫妇。

在王维舟革命的道路上,全家族共有二十多位亲属加入了红军,这样的家族,后来在四川省都非常出名,特别是宣汉,当地老百姓只要听说了王维舟,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

王维舟戎马一生,始终对于群众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这也影响到他的各位亲属,这个家族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善于解决群众的问题,倾听群众的意见,无论去了哪里,都会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

他们有如此一位位高权重的大家长,可家族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通过王维舟升官,都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家族中有如此多人参加红军,最后广为人知的人,其实寥寥无几,大多都回归于平凡,这是一种平凡的伟大。

特别是王维舟的岳母,在长征时期也到达了延安,不过因为自己年龄大,又没有文化,她不想连累组织,因此便提出了回到四川老家以后。

解放以后,老人一直在家乡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从来没有提出过特殊要求。

长期在四川地区活动,也让王维舟及其家族擅长和少数民族同胞打交道,他们非常熟悉少数民族的特点,因此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他就被安排为先遣队的成员,和当地少数民族打交道。

当年红四方面军过草地的时候,亟需粮草,他就带着警卫人员前往藏族寺庙,看到藏族同胞正在几步一停,并磕头,他们马上意识到了这是宗教活动,赶紧下马,学者少数民族同胞向寺庙磕行,仅仅几百米的路程,他们个个都是气喘吁吁。

本地的“大活佛”也亲眼见证了红军将领如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立刻吩咐藏民们为红军筹备粮草。

也正是因为王维舟非常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所以他最终也出任了西南局常委,负责民族工作。

他的夫人马奎宣也是一位参加了红军的老干部,但是她的职务比同时期的很多干部低很多,有同志曾经建议她向组织提出请求。

可他对旁人说:“不能向组织伸手,还有那么多烈士,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王家对于革命的感情是相当高的,这个家族是革命史上非常出名同时又非常伟大的一个家族,他们的故事,依旧在四川宣汉一带流传着。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