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线人”,是如何运作的?(一个现实的人的行为不仅是某个特定部分的运作的结果)

在许多香港警匪题材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线人与警署情报科人员在某个偏僻的地方接头,三言两语之后,警员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里面是钱,也被称为“线人费”。

现实中的“线人”,是如何运作的?(一个现实的人的行为不仅是某个特定部分的运作的结果)

电影《无间道》剧照

这让人不禁疑惑,线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如何与警务人员达成某种默契的?又在社会司法活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一、什么是“线人”?

所谓“线人”,是指以情报向警务人员换取金钱或某种附加条件的人。这些人几乎100%来自黑社会或者是作奸犯科者,因为警察的工作目的是打击犯罪,不参与犯罪活动的守法良民,对警方半点帮助都没有。警方按案情级别将线人分为“普通线人”和“专用线人”。

剧照

普通线人,大多是因为犯案较轻,被警方抓到把柄,警方以提供情报为交换条件,对犯人不予起诉或网开一面。对于犯罪活动参与程度较大、罪恶较深的,警方会通过探员一对一与涉案疑犯建立某种“协议”,通过“加包头”的方式使其成为“专用线人”。

电影《无间道》剧照

“包头”是指犯人入狱时,监狱方代为保管的个人财物包裹。“加包头”的意思就是在犯人的包头内加存若干现金或者支票。除此之外,按月给犯人家属送生活费;帮犯人子女解决上学、就业等问题;通过人为手段将犯人的犯罪情节减至最低或者提前出狱,都属于“加包头”。

电影《线人》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专用线人是“稀有资源”,因为掌握的情报牵扯案情重大,自身和家庭所承受的风险系数丝毫不亚于卧底,所以一般人犯人宁肯多坐几年牢,也不肯做高危的专用线人。

2010年,张家辉、谢霆锋主演的电影《线人》,把目光聚焦到了“线人”这个群体,专门讲述了“线人”在夹缝中生存的故事。

二、破案全“仰仗”线人?

香港纪实作家章盛曾说过:“上世纪30年代,香港警方所破获的案件,90%以上,全仰仗‘线人’”。

那个年代,各级警员的素质较低,知识匮乏。什么辩证法、逻辑学、刑侦技巧等,虽不能说他们一窍不通,但基层的侦缉人员,大字不识几个却是真的,更别说具备科学头脑了。他们办案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线人去“道上”打听。

30年代香港警务人员

现如今,香港警员的办案水准虽然日益提高,高科技设备也是世界一流水准,但线人仍是警方获取情报的重要渠道。

三、发展线人等于姑息养奸?

“线人”协助警方破案,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好事儿。但这不代表这些“线人”从此就洗心革面,浪子回头了。这个群体中,一面邀功请赏,一面作奸犯科的不在少数。

1989年,香港缉私处在九龙美孚新村破获一起重大制毒案,头号嫌犯不是别人,正是为缉私处立下汗马功劳的“可靠线人”。这位仁兄玩了一手声东击西的把戏,他在案发当天向缉私处提供了一条假情报,将缉私人员骗往别处,然后在其寓所开炉炼毒,结果被拘捕了。

90年代的香港

这起案件让领导们十分痛心,因为这位仁兄在当“线人”的六年时间里,靠假情报累计骗走了十几万港币的“线人费”。而缉私处方面,不知道被这家伙愚弄了多少次。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线人”不再作奸犯科,不再跟黑社会发生关系,那也就没有了作“线人”的资格。也就是说,警方明知此人是个职业罪犯,但为了破案,不得不“姑息养奸”。这确实是一个既可笑又现实的矛盾。

四、线人费谁出?

在香港警务处每年所列的预算中,线人费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可怜,跟实际开支相去甚远。在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以前,香港每个区的侦缉部门,都设有一个或多个“私人俱乐部”。

这些“俱乐部”就厉害了,他们有许多生财的法子,诸如聚赌抽头、收巨额保护费等,以补贴线人费不足的问题。2009年,梁家辉主演的《金钱帝国》讲述的就是那一时期的警队在总华探长的带领下公开贪腐的故事,剧中乐哥的原型就是人称“五亿探长”的吕乐。

电影《金钱帝国》剧照

廉记成立之后,贪腐的势头被压制,警务人员开始另辟蹊径。华人探长刚上任,就要登门拜访辖区内的“大阿哥”们,说些“拜托”、“关照”之类的客套话,以求辖区太平,用优容的政策来换取“线人”服务。

三、为什么会出现“线人”

为一定要用“线人”呢?这要从英治时期的历史说起。

英国在殖民香港时期,采用“以华制华”的治安策略,也就是说只要不伤害英国人,政府是不怎么过问细节的,只要结果。英国人在香港、九龙、新界三个区都设有“华探长”。

“五亿探长”吕乐

英国人对华人探长的升迁,主要从三个方面考核,即“功劳”、“年资”、“能力”。后两项属于锦上添花的项目,“功劳”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为了向英国人邀功,华人探长们只能挖空心思提高破案率。而“线人”正是保证破案率的不二法宝,这也就是“线人”形成一种生态的原因。

总结

以上所说的情形大都发生在英治时期。自香港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社会治安趋于稳定,黑暗势力无处藏身,“线人”在司法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也在一点一点削弱。相信用不了多久,“线人”这一奇葩群体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