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精选:心头见喜》(老舍散文集抬头见喜读后感)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周秀义

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高考语文优秀阅卷员。曾参编《智慧背囊》《满分作文》,为《中学生语文报》撰稿。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李源 / 美编:张新雨

《老舍散文精选:心头见喜》(老舍散文集抬头见喜读后感)

【编者寄语】

老舍先生的文章常常在温和中混合着辛酸而悲郁的幽默,表达上的反差与错落,往往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文的题目是《抬头见喜》,而文中几乎没有一件喜事,在每一个民俗节日,作者心中都满是凄凉和无奈。从表达上看,戏谑幽默的言语与浓浓的悲郁之情浑然一体,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含泪的笑,更让人们懂得: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艰难,虽然不能忘记过去的愁苦,但要对美好心怀憧憬。

【披文入情】

抬头见喜①

文章大量篇幅写自己在节日时的悲凄和惆怅,只在结尾“幻化”出“抬头见喜”,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取题巧妙,引人深思。

①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作者用清明节、重阳节做例子,说明对节日的冷淡有其客观理由,合情合理,使读者能充分理解作者对节日冷淡的情感。作者特别提到对“重阳”这个普通人都很重视的节日,也一样“不特别的注意”,充分显示了老年的孤独、寡趣,与下文回忆不能忘记的节日形成反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采用口语化的语言,亲切自然。

②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惦记”,反语的使用,反映了作者生活的窘迫,被逼无奈的辛酸。)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承接上文,笔锋一转,体现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是作者对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引出下文作者搜肠刮肚地从记忆中找到的“热闹有趣的那一面儿”,显示作者内心深处的惆怅和苦闷。)

第一部分(①②):总写作者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感觉。

③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用假设的语气,别有深意。)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架不住”这样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使狂饮的场面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运来”“抄起”“进攻”,用词劲道有力。)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中秋第一次醉酒在北平。三人狂饮一大坛子“竹叶青”,酒入愁肠,作者酩酊大醉。

④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幽默风趣,意蕴深刻,将内心深处的思乡之痛含蓄地表达出来。)

中秋第二次醉酒在天津。喝酒品茶,望月伤心。

⑤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承接上文望月呕吐,侧面写伦敦大雾的环境特点。)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很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做过财主。(自嘲自己和朋友经济拮据的状况,隐含无限的辛酸之情。)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用语幽默中显出沉郁。形象地描写自己身在异乡喝酒后的醉态,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

第三次醉酒在伦敦。身在异乡,醉不成欢。

⑥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作者更喜欢中秋,而三次充满喜剧色彩的醉酒喜剧表面的背后仍是深切的悲哀和孤独。

⑦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过渡段。先写酩酊大醉的中秋,渲染苦闷之情;一笔带过端午节,进而写新年。详略得当,过渡自然。)

第二部分(③~⑦):详写中秋节作者和朋友在不同地方喝酒。

⑧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含蓄蕴藉,言浅意深。热闹只属于他人,作者满是悲伤愁苦的记忆,用他人的热闹反而更映衬出作者内心的凄凉。)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自幼家境贫穷,但新年母亲拿出的《王羲之换鹅图》,使没有爆竹的新年增添了神秘的气息,为下文写姑姑去世后的凄凉情景做铺垫。

⑨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详略得当。突出“最凄凉的一个”新年,总领下文。)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姑母离世,自己返校,母亲独留家中,尽显“凄凉”。

⑩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感觉返校时间很长,无视路上热闹,极写作者内心的伤痛和麻木。)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在新年返校。学监先生温暖的“笑”,给内心凄凉的作者些许慰藉,所以“永远印在我心中”。

⑪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与返校时觉得走很长时间形成对比,说明回家速度之快,反映作者对母亲的惦念,引出对母亲的细致描写。)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象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的就睡了。(回家,见到刚强、慈爱的母亲,亲情温热作者少年的心。母亲的没精神,又给新年增添了几分凄凉。)

第三部分(⑧~⑪):重点写作者小时候在家过年时的凄凉。

⑫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按时间顺序写,成年后的负担和责任更重,揭示作者郁闷的心情。)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的躺着。(作者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描写。显示作者深沉的思索,由过去的悲凄变得异常平静,为“抬头见喜”做铺垫。)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幻出”,用词准确,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之情。“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嘲,使悲郁与戏谑达到自然浑成的境界。)

第四部分(⑫):成年后过年的窘迫和淡然。

(有删节)

作者:[英]伍尔芙

[注]①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

【文章珠玑】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