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育人 奋斗建桥

非常建桥

这是上海投入最大、占地面积最广的民办高校。

它起名“建桥”,寓意要“为学生建成才之桥, 为教师建立业之桥, 为社会建育人之桥”,在心中有路、脚下无路之时,凭着这份信念它一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摸着石头过河般地艰难探索。而今它立足临港、融入浦东、服务上海,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它有着非常的精神文化。“雷锋精神”不仅是校园中心竖立的雷锋像、校史馆挪出一半建起的“雷锋馆”、连续16 年评选的“雷锋奖章”,还被纳入了主题教育活动、融入了课堂主渠道、引入了师生激励评价形成长效制度。因为在建桥“感恩、回报、爱心、责任”是育人的根本,更是学校的使命。

它也有着非常的定位坚守。早在20年前学校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近五年来更通过实施“卓越建桥计划”,构建了以“核心素养+能力本位+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连续5 年毕业生就业率都稳定在99%左右。

它还有着非常的质量追求。作为率先引入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之一,它自我加压,形成了多层次、立体闭环的教学质量监控架构,并建立起了“以师生为本”的民办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

踏着时代的脉动,一路在风雨中走过,上海建桥学院今年20岁了。

20年的发展历程,对一所高校而言,还只是青葱岁月,但对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却是一个重要的缩影。

带着培养雷锋式劳动者的教育理想、坚守一脉相承的育人理念、创造着富有特色的培养体系与治理体系,非常建桥正开创着属于自己的非常之路。

建桥的“桥”有很多意味。

它来源于学校董事长周星增少时求学路上,那座助他每日越过湍流的小石桥;来自建造送学生到达成功彼岸,让教师发挥才能,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的“三座桥”的理想;也有对忍辱负重、成就他人的桥内涵的向往。如果说高校有自己的气质,“建桥”这个起于浪漫归于平凡的命名,给人的印象就是扎实与务本。

从三全育人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再到民办高校治理体系构建,建校二十年,建桥就在这条扎实推进应用型本科的路上越走越宽。

01

以雷锋精神为引领

构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何佳明的微信头像是他手持上海“青春战疫”志愿服务证书的照片,这位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大四学生的朋友圈里,除了这个年纪的日常生活,还有各种志愿服务招募信息。

他清楚记得,四年前刚入学时,第一眼看到建桥新生报到手册上印的雷锋像,曾提出过这样的疑惑:为何在一所大学要讲雷锋精神?为何新生入学要先接触锻造营、参观雷锋馆、读雷锋日记?又为何学校颁发的雷锋奖章是学长学姐的金字招牌,深得企业信赖?

这些疑问在何佳明心里盘桓。今年,当他站上雷锋金奖领奖台,再一次看向中心广场雷锋像时,答案其实一直在眼前。

因为建桥走出了一条以雷锋精神为引领,渗透育人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全学段的人才培养之路。

上海建桥学院董事长周星增在建校初曾说:

“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把雷锋当作学校的一个楷模,一个学习的榜样,我希望建桥的学生都能够成为活雷锋。”

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的建桥学院,以“培养一大批踏实勤奋、敬业爱岗、乐于奉献、雷锋式的大学生”为德育培养目标,将“感恩、回报、爱心、责任”作为校训。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建桥学院不仅人均献血量、义工量、每年参军率居全市高校前列,支援云南、新疆、西藏做西部志愿者人数也逐年递增。

二十载育人 奋斗建桥

把雷锋精神纳入主题教育活动

2005 年,建桥第一次发起“雷锋奖章”评选,在3月5 日学雷锋纪念日举办表彰会,向299名在上学年弘扬雷锋精神的优秀学生授予雷锋金、银、铜质奖章,鼓励他们在见义勇为、义务献血、帮困助学、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的成绩。

表彰会每年举办,雷锋精神“建桥化”的过程,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导向上。但雷锋精神在建桥,又绝非精神倡导那样简单,而是实打实通过全校性的育人实践予以推广。

2012 年建桥颁发《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2015年完善了顶层设计,通过分阶段推进,使新时代雷锋精神渗透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全过程。2016年建桥将雷锋精神写入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从三个方向弘扬雷锋精神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 年,雷锋馆开馆。当时,建桥在校内大讨论的基础上,毅然把校史馆的一半面积约400多平方米腾出建设了上海高校首家雷锋馆。以雷锋故事、雷锋精神、雷锋在建桥三大板块,让雷锋精神从无形走向有形,与学校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无缝对接。

针对新生,主要通过参观雷锋馆、读雷锋日记等方式,让他们尽快融入以“学雷锋”为标识的校园文化。面向大二、大三,以志愿服务为主体实践活动,打造学雷锋平台与品牌项目。毕业班则精准对接学雷锋德育实践与专业行业需求,养成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

二十载育人 奋斗建桥

把雷锋精神融入课堂主渠道

引领来自同龄,青春与雷锋同行。建桥以雷锋精神为载体的育人实践不止于此,学校持续探索创新雷锋精神新内涵,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挖掘深层价值,实现从思政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转化。

把雷锋精神融入课堂主渠道,建桥一方面紧抓大学生思政理论改革创新,在日常教学中融入雷锋先进事迹、雷锋日记、雷锋相关视频,还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平凡善者、从我做起》。

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挖掘课程德育元素,将雷锋精神时代内涵与建桥学生8 项核心素养关联,使专业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国家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发挥作用。

2018 年以来,建桥进一步把雷锋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构建“三位一体”思政教育课程平台。开设了“奉献中国”系列课程,校长书记等组成讲师团,以中国对世界的奉献,个人、企业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

建桥新闻传播学院秘书系主任徐磊经常有1000条微信未读消息,来自她的3000位好友,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法律咨询。不管学生是在校还是毕业后,徐磊一直是解答他们专业知识和职业困惑的良师益友。

新闻传播学院提出,每一门专业课程大纲要设置思政点,做到课程思政全覆盖,教师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德智并重,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增强理想信念,推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要义在说理而非说教,‘因为对所以对’学生不爱听。”徐磊说。因此,建桥每一节专业课都进行了精心设计问题,结合近年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案例,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学生开展小规模调查。实践、法庭旁听及庭审新闻稿采写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传播行为的判断标准,正确看待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为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具备传播从业者的基本伦理与法律规范知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2019 届毕业生谢伟说:“因为徐磊老师,我对法律和哲学有了新的认知,对世界的善恶是非有了辩证的思维。法律课堂,你教我人间道义,情法相容。”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建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教学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与课程质量,落实课程育人。

学校还启动了“成果导向的教学(OBE)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融合校训精神、雇主期望,以OBE 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指标点为抓手,在第一第二课堂渗透。建立院校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服务学习”项目、教师成长社群。

建桥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将其内化外显,赋予丰厚的价值内涵,从精神号召转变为师生心中的文化自觉,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化育人,让成长的火花不断升华。

把雷锋精神引入师生激励评价形成长效制度

“新生入学时,我听说学雷锋活动纳入了学校素质拓展学分,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满30小时可以获2学分。学校还有一门‘文明修身零学分’通识教育必修实践课程,每位学生要参加至少一学期的清洁校园劳动。”与何家明同获2019 年度雷锋奖金奖的机电学院学生孙国瑞说,他们这些参加志愿活动和劳动的“过来人”状态总是类似的。“第一二天很兴奋,第三四天觉得辛苦,每天早上7 点多集合,天黑了才回寝室,‘收工后’累到站不起来。虽叫苦叫累,两天后又觉得非常开心,下一次还会报名。”

把雷锋精神融入师生激励评价形成长效制度是建桥学院深化雷锋精神的又一创新举措。“文明修身零学分”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雷锋精神金银铜质奖章”表彰激励学生。在教师规范上,通过实施“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工作,明确每位专业教师至少要担任一个班级的专业导师,承担一项学生服务项目,并将其作为聘期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行为约束逐步转向文化自觉,精神的倡导逐步演变为内在的唤醒。不仅学生会、团支部、各学院的服务岗位招募供不应求,许多学生的服务时间远远超过了规定时长。学雷锋、当雷锋成为了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了治学、处世、看待社会的方式。

近年来,建桥在校生年平均参与志愿服务达5000人次,生均在校服务时间长达10小时/年。人均献血量、义工量、每年参军率居全市高校前列。每年进博会近200名学生志愿者参与统筹宣传、外事接待、安全引导等。学生普遍以拥有志愿服务经历为荣。学校连续14 年获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活动优秀集体称号。累计向部队输送900多名优秀学生,40多名学生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前往西藏、贵州等地服务。今年,有近500名师生主动报名,在全国各地参与抗击疫情的志愿服务,践行雷锋精神。

历年来,雷锋奖章获得师生近7400多人。在建桥众多奖学金里,雷锋奖是含金量最高之一。有很多毕业的学生告诉周星增,找到好工作不是因为毕业证书,而是因为雷锋奖。用人单位看重专业知识,更看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为人。

02

以产教融合为引擎

带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气象

建桥初创时就明确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不仅因为在高校林立的上海要想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就得合理定位、错位发展,而且无论是当年融入浦东、还是今天立足临港,无论是从生源定位、还是从社会需求来看,培养转型期的城市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都是一种明确的战略选择。坚持这种选择,建桥一干就是20年。

对于一所新建的民办高校而言,想要实现产教融合并不容易,需要有精准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丰富的课程设置、过硬的教学质量、密切的校企合作……建桥用建“桥”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依托临港、立足市场

布局8大专业群

“大家上午好,我是主播喵喵,让我用专业眼光给大家挑选时尚饰品!”学珠宝设计的小姚今年刚刚从上海建桥学院毕业,因为疫情的影响,包括珠宝在内的奢侈品行业人才招聘均有所缩减,但这并未让小姚的求职之路受阻。今年5 月份,小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免费新媒体直播短视频精英班,正是这次培训,让小姚多了“直播技能”,也让小姚受到了两家正积极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珠宝工作室的青睐。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近年来,珠宝及其相关奢侈品产业发展势头异常迅猛,但人才瓶颈的掣肘也愈发凸显。”据上海建桥学院校长朱瑞庭介绍,上海建桥学院珠宝学院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所授予本科学位的珠宝专业院校,规模和教学设施投入在中国珠宝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供不应求。

特色专业是一所民办高校的生命力。不是“摊大饼式”的全面铺开,也不是什么“网红”就上什么,上海建桥学院的专业设置不求大、不求全,但求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建校以来,上海建桥学院的办学定位非常明确:

打造一所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技术型大学,坚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逐步探索高职—本科—专业硕士学位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

这样的办学定位下,专业该如何设置?着眼经济发展、依托区域特色、培养专门人才,这是上海建桥学院给出的回答。学校颇为用心地打造了8 大专业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连连看”:先进制造专业群——临港产业区现代装备和制造业;ICT 专业群——临港信息产业园;金融、贸易、物流专业群——自贸区转口离岸业务;休闲服务专业群——迪斯尼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航空服务专业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珠宝、新媒体和创意设计专业群——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应用外语专业群——上海外向型经济;现代民生服务专业群——城市生活质量提升。

在8 大专业群的顶层设计下,目前上海建桥学院的学历本科课程提供54 门专业及方向,专科课程设有 13 个专业及方向。专科课程在本科课程专业基础上额外设有13 门专业及方向。这其中有非常多应区域 发展需求而设立的“订制专业”,这些为市场而生的专业,逐渐成为了上海建桥学院的特色品牌。除此之外,体制、机制灵活也是民办高校的一大长处,适应市场就发展,不适应就调整取消,所有的专业设置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还保持动态调整,不断地优化布局。

注重技能、聚焦实践

夯实学生培养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打造学生就业竞争力,以此为核心的课程和课堂是什么样?以上海建桥学院的机械制图课程为例,课堂上,老师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学习过程分解成具体的工程案例,传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硬技能”傍身。近三年来,建桥学院相关专业学生考取CAXA 制图证书每次通过率达95%以上。

夯实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容易。据朱瑞庭介绍,2015年以来,上海建桥学院通过实施“卓越建桥计划”,构建了以“核心素养+能力本位+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具体而言,上海建桥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三大体系构成。一是理论教学体系,设立按学科群构筑的通识教育校级大平台、按学科专业基础课构筑的院级平台以及按市场需求灵活设置弹性专业方向模块三个 层次的课程;二是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层、专业工作能力层、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层;三是素质拓展体系,设置学生助管、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10类项目。除此之外,还将建桥校训、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融入培养体系之中,形成了建桥特色培养之路。

“卓越建桥计划”还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的使用,新业态、新模式、新行业、新岗位的出现保持高度敏感,及时对人才培养计划做出调整,以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以学生为本的培养体系,使建桥学子的职业发展之路变得更加顺畅。据麦可思发布的上海建桥学院2015级学生成长评估报告显示,建桥学院2015 级学生大一至大四的总体专业认同度均高于同类院校,九成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各项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明显的比例均较高。正是这种注重专业技能、聚焦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使学生成为了“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发展可持续”的复合型人才。

因地制宜、产教融合

无人工厂搬进校园

在上海建桥学院校园里,千余平米的工程训练中心是个会“变身”的基地:白天,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学生将在此学习行业前沿技术;晚上,一批批高端装备个性化精密零部件会从这个“无人工厂”产出;未 来,这里还将成为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所在地。

这个基地就是“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是由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基地汇聚行业一线的尖端设备,总价值超过4000余万元。

“建桥学院积极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探索产教融合,将工厂车间‘搬’到学校,将企业的生产场所变成教学场所。”据朱瑞庭介绍,目前上海建桥学院已建立了约111 个校企合作项目,包括两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校企合作不易,往往推动不好,就会陷入“一头热”困境。上海建桥学院在“共赢”上做文章。

一方面,把握机遇,因地制宜,迁入临港后的建桥学院积极为临港“订制人才”。朱瑞庭校长认为,学校应当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与临港共同成长发展。以为临港输送幼教人才为例,2018 年学校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并与17 家幼儿园签约,形成“临港幼儿园教师发展共同体实践园”的联盟体,学生可以进园参与“师生与幼儿园共成长”的专业实践,同时也助力解决临港幼儿教育师资力量单薄和短缺问题。

一方面,跨前一步,着眼未来,让建桥学院真正成为临港新片区特色发展的“推进器”。目前由临港集团、上海建桥学院发起的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已启动。区别于传统实体大学,临港新片区产业大学采用“虚拟校区,实体运营,产教融合,创新引领”的模式,先期集中打造5~6 个产业专业,如光学工程、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从而建立从在校大学生联合培养、在岗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到社会求职人员的岗前培训的新型产教融合教育体系,打造临港产业人才高地。

要培养好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人才对路,专业设置与市场相匹配;其次,要扎扎实实抓专业技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有“一技傍身”;再次,要搭建好实践平台,让学生从“做”中“学”。

精准的专业设置、扎实的教学质量、丰富的实践平台,让建桥学子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在专业的合理规划及产教融合的战略下,上海建桥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及毕业起薪“双高”。数据显示,连续多年建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9%以上,高于全国高等教育院校平均比率;2016 届、2017 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也均高于上海平均毕业起薪水平。

03

以民主管理为引导

焕发现代化治理新面貌

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2018年,上海建桥学院召开第三次党代会,会上产生了创校以来最年轻的党委班子。6 个学院党总支委员会改建为党的委员会,进一步发挥二级单位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

在建桥,党组织的话语权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上海最早成立党组织的民办高校,也是上海市民办教育党工委成立后第一家获批成立的民办高校党委,建桥从思想上认同党组织的作用,从制度上保障党组织的活动,从物质上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

民办高校的核心权力主要体现在人权、财权,但在建桥,干部的选拔必须经过党委审查;干部的培养必须要由党委牵头;干部的评价必须要有党委参与。

《上海建桥学院章程》中,有专段关于学校党委工作职责和党委主体责任的表述。规定党委书记为董事会成员,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11 位董事中党员有9人,保证党委在决策层面能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

党委书记江彦桥介绍,建桥校董事会由举办方、校党政一把手、独立董事、教授(专家)代表、教职工代表等组成。董事会对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保证监督。党委书记依法进入董事会,校长作为党委委员执行党组织决议,董事长作为“党建之友”支持党委工作。党委依靠班子成员和各级组织,履行抓党建、党风廉政、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改革发展稳定中起保证作用,在学校的依法办学和维护各方权益中起监督作用。

学校党委班子和行政班子的构成,实现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要求。比如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对校长考核的关键指标,同时明确由党委书记负责督办,就是种新探索。

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

2017 年,建桥启动ISO9001:2015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引入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方式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这一自我加压之举在党委书记江彦桥看来正是建桥对质量高标准的体现,“流程环节的规范化、精细化后,建桥就有了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教学为中心的地位保证了教育水准。”

民办高校尽管也能得到政府的一些专项经费,但面向市场自筹资金自主办学,财务、营收是绕不开的话题,学校的运行风险会高于公办院校。为此,建桥建立了以校长为最高管理者、书记为首席质量官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确立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依法治校,严格管理”的质量方针,组建了一支近70人的内审队伍,负责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运行、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所有职能处室和二级学院。

“在梳理了全校业务后,我们共析出核心价值过程7 个,管理过程6 个,支持过程10个。每个过程建立了配套程序文件,明确该过程的输入、输出、活动内容、绩效标准。”江彦桥说,建桥全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共分为4 阶,包含了1 份质量手册、25 个程序文件、325个作业指导、478 个记录表单,对高风险点还编制了标准化作业流程图表作为附录。并在2018 年5 月接受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的进校审核,通过了国家认证,是国内民办本科高校中第一家通过ISO9001:2015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

在经过了自省自查以及自我完善,建桥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将校内的重要环节固化为了标准流程,制定了操作程序,写进了规章制度。“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

这样做的效果是让建桥原有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扩展为全员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教育教学质量管控有了更为标准化、过程化的操作指导,质量管理还延伸到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等领域,使教学运行有了更有效的安全托底机制。通过内审、外审、管理评审、风险管控、满意度监测等措施使质量缺陷能够得到有效重视和及时纠正。

三年来,这些理念和做法逐步融入了学校的管理过程,建立了全方位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成为学校质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以师生为本”

建立民办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

建桥能大刀阔斧进行内部改革,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质量管理体系为特色的制度体系,除了发挥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还有“以师生为本”民主透明的管理制度助其提高依法决策、科学管理与民主监督的水平。

“学校是老师的、是学生的”是周星增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坚持专家办学、教育家办学,依靠全体教职工群策群力、民主管理是建桥一大传统。

学校组建了以教育专家、企业高管为主要成员的决策咨询委员会,对办学方针大计进行把关。一些重点学科还成立了由业界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并参与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工作。这些推进民主决策的举措,强化了学校的顶层设计,使之更接地气。

建桥致力于构建广大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尊重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利,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凡学校重大工程、基建项目均依法公开招投标,凡涉及学校发展大局和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工作,在决策和方案付诸实施前,要通过教代会和职代会审议,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2011 年,工资改革方案在教代会上进行无记名票决,获得78%赞成票通过;2012 年,董事会章程修订案在教代会上征求意见并获得通过;2013 年,首次实行校团委副书记公开竞聘活动……把财务预决算、工资改革等敏感议题放到教代会上来讨论,在民办高校里是少有的。建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保障教职工对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就是民主管理的生动体现。

20岁的建桥充满着活力。与师生共成长,于临港同进步

创办20年,不管是学校自身发展还是师生成长,建桥在摸索与实践,改革与突破中交出了颇为不错的答卷。在民办高校办学发展上,在应用型本科育人路上,建桥越走越宽。

本文来源:《上海教育》杂志11A

文|潘晨聪 白 羽

图| 薛婷彦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