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标题党误导,《银河补习班》并不是烂片

作者 | 中年木头叔

最近热映的《银河补习班》,是一部引起了巨大争议的电影。豆瓣的热评几乎全是差评,“毒鸡汤”“洗脑”“反智”“不现实”等评价不绝于耳,但与此同时,也有普通观众因电影中的教育主题带来的思考和父子温情带来的感动而送上赞誉。

豆瓣评分6.2,才刚刚及格,淘票票和猫眼上的评分却都超过9(比《狮子王》和《蜘蛛侠》还高)。

不要被标题党误导,《银河补习班》并不是烂片

毁誉参半,算是对《银河补习班》的最好注解,也反映出文艺影迷和普通观众的口碑分化。

这种分化,在我看来,是与观者的身份视角有着密切关系的。

说白了,已为人父母者可能更多看到的是自己身上也应背负的责任与爱,由此带来共情和感动;而尚未结婚生子者可能正在经历或完成学业不久,对教育的话题更能感同身受而引发非议。

而这两个角度,也正是影片所要探讨的两个核心命题:父子关系和教育方式,即当孩子时想要什么样的父子关系,当父亲时想给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我看完影片的总体感受,是既没有不堪到要定义成烂片,也的确没能达成主创们初衷想要达到的高度。

身为一名父亲的我,还是很愿意看到这部影片在两个核心命题做出的努力,以及带来的探讨空间和思考价值。

01 关于父子关系

身为人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亲。

这也是导演邓超和俞白眉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毕竟二人现实中也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李宗盛今年有首新歌,叫《新写的旧歌》。

“两个男人

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

有幸运的 成为知己

有不幸的 只能是甲乙

若是你同意

天下父亲多数都平凡得可以

也许你就会舍不得再追根究底”

这段歌词,唱出了天下父子关系的常态。

在身为人父之前,我们都先要身为人子。

如今身份的转变,让我们这些男人面对自己的孩子,会自然地联想到从自己的父亲身上曾经得到过什么和曾经希望得到什么。

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便是一个我们这代父亲理想中的父亲形象,是一个非典型的父亲形象。

这是时代变化带来的父亲们的思考。70后之后的人们,有机会面对更丰富的现实世界,也便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们都更愿意去打破甚至反抗过去传统的守旧与古板,改变父亲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重新审视父亲的角色和责任。

而不是像李宗盛歌里那样“比起母亲的总是忧心忡忡,他更象是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刻意拘谨的旁观者”般的父亲。

马皓文这样的父亲或许正是我们这代人都曾经幻想过的父亲模样——他与儿子马飞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

所以,我相信,电影里这样的设计并非是要说教,而真是发自邓超和俞白眉内心的想法,他们自己也想做这样的父亲,去如此地表达父爱,一如我一样。

那些看起来洗脑般的台词,正是出于这样的父亲形象设定。

“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你能做成世界上任何的事情”

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在你身受挫折和打击之时,是不是也会鼓励、安慰、夸奖你?哪怕浮夸到连你都知道很假。

可当这些成为父亲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时,就变成假大空了吗?

不,恰恰相反,这样的信任和鼓励正是我们现实中的亲子关系所稀缺的。

因为父母的爱虽然最无私,但他们大多却并不善于夸赞和鼓励自己的孩子,我们从他们口中可能听到更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于是,当我们今天成了父母,不愿意再去重复这份稀缺。马皓文当然也就能够走进我们的内心。

当然,马皓文也不是完美的。

他从城市的骄傲变成阶下囚,一生蒙受冤屈郁郁不得志。当申诉不成,也暴躁地训斥儿子的不争气。

他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带儿子逃学看航展,遇到洪灾差点害儿子把命丢掉。

不能否认,这样的角色和剧情设计是技术层面上戏剧化不成熟的表现,但换个角度看,马皓文的形象也因此更为立体饱满。

他对儿子的这份父爱,不同于传统的隐忍含蓄,让这段父子关系更具积极正面的启示意义,是每个已为人父的男人应该去效仿的榜样。

从这个角度讲,这部影片是值得称道的。因为我们的社会,太需要这种健康而现代的父子关系了。

02 关于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是个深刻的话题,但良好的父子关系是探讨的前提。

某种意义上,家庭教育里亲子互动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式。

而在学校教育层面,又很难避免要面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

在我看来,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很难说哪种理念、方式、方法就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它太难证伪。

民国时出了那么多大师,可能小时候学的都是私塾,父子关系也多半是在儒家父为子纲的伦理之下。

恢复高考后,国家的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过渡,许多人凭借聪颖的头脑、强大的意志成为国之栋梁。

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都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很难说哪一种最好。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家和人们越来越重视下一代的教育,父母的焦虑与日俱增。

父母都希望给予孩子最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避免孩子走弯路,但对教育方式的探讨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这便是当下的现实。

影片中,马皓文抛出了很多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对,也算不上毒鸡汤。

家长不要把“为了孩子好”当成挡箭牌,而去强硬输出自己未必正确的想法,去过多替孩子做决定。

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把现实体验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

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一生的事,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考上清华北大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要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这些想法,也正是我想告诉我的孩子的。

教育的成功与否,本就很难定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

丁俊晖的父亲在他的台球天赋上一路坚持培养出了世界冠军,但丁俊晖也因此没去考大学,你能说丁俊晖父亲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吗?

韩寒少年辍学,在作家、赛车手、电影导演的三重身份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你能说被韩寒放弃的学校教育是失败的吗?

人生很长,每个时点都拥有无限可能。

人生很短,每个眼前都值得努力珍惜。

更多的孩子不会拥有韩寒或丁俊晖的天赋,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的真正要义。

电影抛出的这些理念或许并不新鲜,但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它的问题在于,这些理念浮于概念,在教育的具体方式上,依然没有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甚至出于戏剧效果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再怎样,当爹的也不能告诉孩子可以不完成作业啊!更不能带着孩子逃课看航展啊!

这些为人诟病之处,再次显示了剧本创作上的不足。

邓超俞白眉太想传递他们的教育理念,以至于要用架空的近未来和马飞的航天员职业这种浪漫主义的设定加以佐证。

再加上马皓飞近乎偏执的教育方式,让影片又充满了理想主义。

这种浪漫的理想主义背后,仍然是如何正确建立父子关系和给与教育方式的现实焦虑。

因为,可能没有人能给出真正的答案。

连马皓文自己,在面对儿子要他放弃申诉了一辈子的冤屈时,都否定了自己的教育。

马飞最后的一句对不起,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就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拉低了影片的整体水准。

想要融入时代背景,却因为强贴历史大事件而显得做作不真实。

想要凸显主角光辉,却因为配角和矛盾设置的不合理而变得尴尬和脸谱化。

想要设计戏剧冲突,却因为强行加戏和频繁制造矛盾而让人觉得矫情虚假。

想要表达教育理念,却因为缺乏细节的陈述而失去论据的支撑更像是走向反面的极端。

想要传递父子温情,却因为反复煽情导致有点用力过猛。

但至少有一点,大家还是存在共识的。就是邓超的表演值得称赞,他撑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父亲形象。

马皓文对儿子的爱依然真切鲜活。

清欢简介:

一味清欢,90后天蝎女,爱写作爱自由,愿携清欢一味,度人生百年。微信公众号:一味清欢说。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