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头钓鱼的纪录片(钓上春天的风:老头垂钓纪录片观后感)

古人曾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在路途中,不同的人所追求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理解的又会有所不同。对于同样一套垂钓纪录片,不同的人自然也各有千秋。因此,本篇文章也不敢有所妄言,只好就以垂钓者的视角,对自己所看所想所感做一番总结梳理。

一个老头钓鱼的纪录片(钓上春天的风:老头垂钓纪录片观后感)

首先,本片给人最深的印象,无非是那位念念有词、铁青着脸、手指敲着片外老式收音机的钓友——从他的介绍开始,就给人一种典型的“忘我”的感觉,好像他的那点破收音机里输送的声音就是他活力和思考的源头,无论路途坎坷还是鱼儿不咬,都不能阻挡他随时随地地思考的步伐。这种激情和坚持力,值得借鉴。

单就钓鱼技巧而言,本片内容并不算太过丰富。但是,片中的老钓友们,不是那种只会埋头垂钓、不问世事的“平凡”高手,他们不仅对闲聊不陌生,也喜欢夹杂着各类音乐、文学等爱好来糅杂自己的钓鱼之中,这些丰富而多彩的元素,也正是激发了他们创新和创造的原动力,折射着他们垂钓者的尊崇和精神张力。

或者说,本片中的老钓友们,正是一些对自然、对人生、对情感都有所领悟的智者,他们的组合,也间接地构建了一个庞大但有序的“学派”——每个老钓友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秋季钓草鱼喜欢用木蚕,部分老钓友还会使用鲫鱼胶、抛竿、用饵等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目标——在垂钓的过程中,全面地去审视自然,去了解自己,通过某一种特定的方式拥有自己的生存感和离开世俗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本片中的一些别的角色,比如一位箭竹师傅、一些传媒工作者,虽然并未特别深入地探讨垂钓,但是他们的存在却使得整部片子显得更加饱满,也让人更加理解垂钓这个文化内涵背后的一些微妙的 interests 和 connection。

归根结底,垂钓纪录片中,不是钓到了多少鱼有多重要,而是要有意义——意义的深度往往是多维的,它包括了对自然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对生命的战略选择等等。每个垂钓者都不应该止步于线、竿、鱼这些表面的技术层面,更要去质量化地理解自己、理解自然,让垂钓变成自己生命旅途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愿我们垂钓,成为微小而美好的生活传承。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