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公益:8年成必选项。(2020年数字公益推广大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白杨 武汉报道

5月20日,2023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在武汉召开。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组委会主席郭凯天在峰会上表示,未来十年将是互联网公益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它不仅仅是一个更规范、更高效、更便捷、更普及的数字化工具,还将更全面地融入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在乡村振兴等重大社会议题中大显身手。

2016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正式起航,八年来,该峰会也见证了互联网公益事业的步步成长。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互联网公益筹集资金规模仅为20亿元,而2021年已经跃升至近百亿规模,增长约400%。8年来,累计超过510亿人次参与互联网慈善,募集善款350亿元。全国注册社会组织总数,也从2016年的70万增至2021年底的90万。

三个阶段

中国互联网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公益慈善“中国样本”》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公益慈善“中国样本”大致经历萌芽起步(20世纪90年代-2007年)、蓬勃发展(2008年-2016年)以及逐渐成型(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

在萌芽起步阶段,互联网主要作为传播工具,在公益信息流通与分享上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拓展了社会对公益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带来社交、移动支付等快速普及,“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开始成为潮流。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纷纷设立公益基金会,大力推进模式、技术等创新,公益全方位融入公众生活场景,互联网公益捐赠用户、捐赠额、机构、慈善项目等数量高速增长。

但是,这个阶段中国互联网公益在快速成长的同时,透明度不高、信任不强等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也日益凸显。2016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颁布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地,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特点日益突出、模式日益清晰,公益慈善“中国样本”逐渐成型。

实际上,互联网公益逐渐走向成型,与背后的法律支撑密不可分。2016年,《慈善法》正式发布,2022年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对《慈善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这次《慈善法》修改多处涉及互联网公益领域,包括区分慈善信息平台和指定募捐服务平台,明确募捐服务平台法律责任等,以期进一步引导互联网公益规范、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峰会上详细解读了《慈善法》修订案对互联网公益的影响。他表示,法治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慈善公益事业的基本要求。“因为传统慈善是以善爱之心与伦理道德为基础,以社会价值的主流取向和参与者的偏好为基础依据,其表现形态是规模有限的个体善行。而现代慈善公益事业则发生了异常深刻的变化,没有法治不可能成为有影响、有规模的社会事业”。

在郑功成看来,《慈善法》的修订完善了互联网募捐平台的规制,总结吸收近年来指定慈善信息平台和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的好做法,并区分不同平台的功能和责任,规范网络慈善秩序,这将进一步保障网络慈善参与主体的权益。“互联网公益将在法治轨道上获得更好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公益事业步入大发展时代”。

对于中国互联网公益的发展,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皇家讲席教授、塞浦路斯大学欧洲研究学教授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近些年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也一样愿意帮助他人,为慈善事业贡献力量。但在以前,大众很难接触到公众筹款的场景,且一个人的小额捐赠无法带来太大的改变,但如果许多人都参与其中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促成这种燎原之势的动能就是现代科技,而中国则是成功运用这些科技的“带头人”。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指出,小额捐赠者最在乎的是,他们想知道通过在线支付捐出的这笔钱,是否会被收取高昂的手续费,他们也需要了解捐款的去向并对款项的用途进行监督,而这些需求在中国平台都能得到逐一解决。“互联网公益平台的透明度与技术成熟度,足以支撑捐赠者自由选择受赠的公益项目,我们可以利用区块链来保证捐赠路径监督捐赠流程,这对建立信任和维护慈善使命是至关重要的”。

数字公益从“可选”变为“必选项”

在峰会上,谈及互联网公益的未来发展趋势,郭凯天分享了他的三个观察和思考:

首先是透明公益从“共识”变为“共创”行为。“慈善法修订案即将颁布,这将从立法层面对互联网公益的透明全流程建设提出明确的法律要求。而政府监管的指南和法规之外,公益行业自身也始终在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加强项目运作的高效与透明,增强社会公信力,打造可信的互联网公益生态”,郭凯天表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爱心捐助已经被记录在区块链,让信息不可篡改,而且人人可看可查。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已经有超过100家公益机构主动通过互联网晒出账本,通过召开公益股东大会的形式,向项目捐赠人和热心网友同步项目进展及财务数据。此外,各行各业的公益热心人士也被邀请到公益项目中,成为“公益真探”,以第三方视角去观察,去监督公益项目。

其次是数字公益正在从“可选”变为“必选项”。在郭凯天看来,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给公益事业带来更多的激荡,创新公益场景不断涌现,公益事业的边界被明显拓宽,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过去,数字技术的运用,已经提升了信息透明度,丰富了公益的表现和参与形式。而未来,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展,也将给互联网公益带来更深远的影响。郭凯天称,“过去半年,为整个行业带来特别大冲击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我们也认为这是百年不变的工业革命级的技术革新,也必将对我们的公益方式、公益参与方式、管理方式带来非常大的变革,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这些都是依托前沿技术的公益创新,会不断涌现,数字科技助力公益行业,在未来更持续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最后则是人人公益从“普及”变为“普惠”。郭凯天认为,在当下,中国互联网公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捐款捐物,而是通过深度与产业融合,深度的资源调配配置,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应急救助、生态环保等多元社会领域发挥作用。

所以近年来,各大平台已经逐步不再追求“唯募款额论”,而是结合平台擅长的能力,结合自己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在更多的细分领域解决社会痛点。以乡村振兴为例,乡村振兴实际上就不仅仅是捐钱的问题,而是涉及产业、生态、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综合建设的系统工程。

郭凯天表示,在层出不穷的创新中,互联网公益事业也逐渐实现了价值理念的迭代升级:人人公益从强调募款的“数量”走向更强调健康发展的“质量”,从追求看得见的真金白银,到重视对第三次分配、乡村振兴等社会议题的全方位的参与,和追求更全面的社会价值。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