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简历个人资料简介(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马季之后,再无大师。这个论断曾经被很多相声界人士提起和认可,在相声爱好者那里,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不过总有一些人对马季的相声生涯颇多贬抑,理由总总,笔者这次就说一说马季。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马季,其实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相声大师,即使给他的相声生涯盖棺定论为相声大师称号也无法概括他的相声成就。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1、茶社熏陶,名师高徒,相声天才

在有些人看来马季似乎是半道出家从书店员工突然变成了相声演员。其实,马季也曾经受过相声的“熏”。

小时候的马季和常连安一个亲戚认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他经常去启明茶社蹭相声听,这一点颇像他后来的老师侯宝林。甚至由于生活的艰难,两人还都曾走街串巷卖过冰核,也许冥冥之中他总要和侯宝林走相同道路的。

解放前夕青年马季到上海当学徒,接待顾客过程中学会了上海话和广东话,这也证明他确实有语言天赋。工作之余他抱着话匣子听相声,还曾去戏院看过童芷苓的《大劈棺》。

可以说,虽然马季和侯宝林一样都不是从小学相声,但他们都有一颗不凡的上进心,如果说侯宝林投身相声事业的初心是多赚钱,马季的初心则是喜欢和热爱。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因此,马季并不是半道改行,相反听相声说相声一直是他的爱好,同时他也具备了相当高的相声天赋。1955年他在北京加入了业余社团开始接受刘宝瑞和郭全宝的培养。

1956年马季在业余工人汇演中一炮而红,彼时的他表演的正是自己创作的讽刺相声《找对象》。先是刘宝瑞邀请他改学专业相声,稍后他又被侯宝林一眼看中。于是当年他就调入了中yang广播说唱团,名字也由马树槐改成了马季。

能同时被侯宝林刘宝瑞两位相声大师看中,还能得到说唱团高层的认可,马季的天赋和能力可想而知。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2、传统相声,现代相声,创作相声

在中yang广播说唱团,马季有四个老师,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和郭全宝,虽然侯刘之间由于争夺马季存在一些吃醋现象让马季一度有些为难,但毕竟拥有相声史上最好的学习条件,马季在传统相声和新相声上同时得到了进步。

现在有人一说起马季来就好像他只会新相声不会传统相声,实则不然,马季的传统相声功底很好,四个老师也不是白给的。

马季说过的传统相声有《戏迷药方》《卖布头》《对对联》《拔牙》《找堂会》《扎针》《学评戏》《学越剧》等,传统相声里他能说能唱能逗,其功底也是相当深厚。比如在春晚上他和赵炎及卡尔罗表演的《训徒》就是一段传统相声。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不光能说,马季还能改编传统相声,比如他说过的《三比零》改编自《数来宝》,《新地理图》改编自《地理图》,《五官争功》里有《六畜兴旺》的元素。这种改编扩展了传统相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几十年后,另一位相声演员也通过大量改编传统相声走红,也许马季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所以才给他欣然题字。

不只是这些,马季一生之中创作了三百多段相声,如《友谊颂》《多层饭店》《百吹图》《高原彩虹》等,他一直提倡的就是相声演员要两条腿走路,创作和表演并行。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3、 歌颂相声,讽刺相声,搞笑相声

一些人对马季的一个很大误解就是将他单纯定义为歌颂相声演员,这是大错特错的。

马季在业余比赛中的《找对象》就是一段讽刺相声,马季的相声生涯起步就是讽刺相声。

现在很多人一说起歌颂相声来就颇为不屑认为没意思,其实有没有意思不在于题材而在于创作水平。马季最经典的歌颂相声《友谊颂》就是如此,不仅完成了宣传任务同时也让观众开怀大笑。同时期常宝霆王佩元的《挖宝》同样如此,不仅有歌颂还做了大量科普。

而马季通过在农村几个月的下乡体验生活创作的《黑斑病》甚至起到了内参的作用,这段相声也让最高领导人得到了农村情况的真实资料。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如果说国内谁的讽刺相声最大胆和直接,相信马季一定能排前两名,另一位是杨振华。他创作的《多层饭店》讽刺了官僚主义,《五官争功》《百吹图》《传谣》无不都是优秀的讽刺作品,甚至于他的《北京之最》由于讽刺力度过于猛烈还遭到了禁播的处罚。

和马季对比,国内除了杨振华之外的相声演员,谁有这么多的讽刺作品和力度?

对于纯搞笑相声,马季的《新地理图》也是一个好作品,不仅搞笑还能科普:“全家敲起了开罗,打响了曼谷,唱起来圣地亚哥,眼前一阵慕尼黑,原来缅甸了,于是点起了苏门答腊,看见一片仰光。上来三盘水果,刚果,巴黎,尼加拉瓜,吃多了上厕所还得伦敦。”

那些说马季只会歌颂相声的人其实就是不了解马季,人云亦云张口就来,如果真的听过马季的作品也就不会有这种说法了。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4、 重视传承,爱惜人才,勇于自责

都知道马季的徒弟多,很多人就以为马季的徒弟跟着马季无非是想抬蔓儿,但细究起来就会发现马季最有出息的徒弟都不是拜的,而是马季去找甚至去抢的。

比如姜昆,那是马季亲自跑到北大荒连场演出打动了兵团领导才同意将姜昆调走的。赵炎一开始只是从北大荒调到了通州,马季就派人天天盯着人家单位领导软磨硬泡才将他转过来的。冯巩和刘伟则是马季去天津的中学亲自挖掘的。

也不光是徒弟,李文华是马季举荐进中yang广播说唱团的,唐杰忠当年到北京学习,他所在单位广州军区坚决不放人,马季斗胆给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写了两封信才将唐杰忠抢了过来。

郭德纲于谦方清平的干爹廉春明,虽然不是相声演员却是相声创作人才,他的伯乐也是马季,有了马季的慧眼识才,廉春明才成了知名相声作家。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别的名师是坐在家里等着人来拜,马季却是四处出击主动招募,原因只有一个,爱才。看到好的相声人才舍不得放弃,想方设法也要挖掘出来。而且和侯耀文不一样的是,马季挖掘的都是璞玉,挖过来之后还要亲自带。

马季的徒弟成名的很多,在他们成名之后有些人脱离生活和群众越来越远,马季不止一次要求他们继续深入生活,哪怕是搬个马扎坐马路边上观察路人也行。有些徒弟能做到,但有些人做不到而是窝在家里闭门造车。对此马季痛心疾首,但他不认为是徒弟有问题,而是自己没教好。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5、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目光长远

现在一提起小品的开山之人,大家想到的首先是王景愚和陈佩斯朱时茂,实际上马季早在1982年就意识到小品时代可能会到来,他认为随着电视的普及,视觉艺术有可能会更有发展前途。于是他和赵炎等人一起根据当年表演考试中的小品对相声进行再创作,他们写出了13个小品,其中之一就是《宇宙牌香烟》。

现在回头看《宇宙牌香烟》这个节目,你会发现它可以被看做单口相声,但其实也可以看做单人小品。和单口相声以说故事为主不同,《宇宙牌香烟》加入了服装、道具和中间的表演,而且表演者身份始终没有跳出,所以你把它当做化妆相声也可以,当做小品也不是不行。

马季的徒弟黄宏日后在创作《打扑克》时也采用了相声的技巧,因此我们回看《打扑克》你会觉得它也可以算是一场化妆相声。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马季不仅在小品上走出了第一步,他还在相声电影上进行了尝试,《笑破情网》可以说是目前为止相声界最成功的的电影,不论是剧情、立意、搞笑程度都是标杆。难能可贵的是马季在电影中将主要的戏份都让位给了徒弟们,自己反而出演了一个戏份不多的反面角色。

可能有人会说马季这种对相声的多元化尝试是不合适的,但请注意在八十年代整个社会的基调是什么?改革!马季的相声改革让相声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成为最火的曲艺形式,那也是相声历史上最高光最繁荣的时代。如果说相声史上最火的演员是谁?那就是马季和姜昆。八十年代他们到任何地方演出都会引起全城轰动,其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6、 工匠精神,居安思危,目光如炬

在马季去世之后,他当年的同事赵连甲和徒弟们对他回忆最多的就是马季对于相声的认真和执着。为了创作一段相声他可以下农村几个月,为了调查一个小包袱的细节他不惜到专门机构去做调研,这种对创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是他相声生涯一贯坚持的作风。

而他这种工匠精神和另一位姓马的相声大师是一脉相承的。

在相声依然处于繁荣的时期马季就开始思考相声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他始终认为大班授课的相声教学模式不是一个好做法,同时传统一对一的口授也有弊端。如何将相声事业这个接力棒传下去是他一直殚精竭虑的,在他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他就开始在家里自己录像,将自己的经验和作品录下来成为资料,可惜天不假年。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晚年的马季更是对相声过于依赖电视和大舞台表示出了忧虑,虽然他自己曾经是这里的一员,但他也感受到相声表现力的下降和日渐脱离群众的趋势。于是他大力支持李金斗的周末相声俱乐部和郭德纲的德云社,还给德云社题了字。

在2006年马季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之后,他想到最多的反而是对相声现状的担忧,他对记者说目前相声演员们的创作存在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闭门造车。所有的笑料全是过去大师们不提倡的“外插花”形式,结构不是结构,包袱不是包袱,所有的包袱都是似曾相识的。相声演员不出门不接触人民群众,全靠在电脑网络上寻找笑点,这样的相声就没有生命力可言。

即使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发现当年马季担忧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他的话值得让相声从业者重新去回味。

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

在马季去世前半年,他第一次参演了电视剧,在午马指导的电视剧《旗袍》中客串出演了一位馄饨店老板。在拍摄现场马季对于表演细节的琢磨和追求甚至感动了其他专业电视剧演员。

马季对创作的一丝不苟和对表演的精益求精是骨子里的,是他用一生追求的,更是值得后辈去学习和反思的。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