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孙孝文
冬日的一个大晴天,太阳很温暖。风虽然还是很冷,但风中已经带有些许春的味道,路边的柳树枝条已悄悄地透出点点绿意。山川渐醒,草木萌动,离立春不远了。
从余家头出发,走岱黄高速,从新修的高速连接线绕过黄陂城区转到黄土公路,再走长塔公路,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木兰山村,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我们要在这里找木兰山千年朝山古道上的自在桥。
木兰山移民
木兰山村就在木兰山脚下,是古时候人们朝山的必经之地。自在桥并不太好找,导航上搜不到,但大致地点就在木兰山村。据史料记载,木兰山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据传是从江西移民过来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元末明初,新兴的朱明王朝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连年血战,元军一向残暴,所到之处多是”拔其地、屠其城”,据《元史 顺帝本纪》记载,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 。身强力壮的人抓去当壮丁充军,身体弱的人直接杀了吃肉,把人当成猪狗一样,这些残酷的战争与残暴的行为,使得江南到处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当时江北江南饿殍遍野,许多地方渺无人烟。
所以,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湖北和湖南。因为到处是无主荒地,所以允许“插标占地”, 即哪家看上了哪块地,就插上标签予以标识,政府承认地属于你。当然,好地总是被当地人先占,而移民大多就是占有山地、湖田等条件相对差一些的,这大概就是木兰山村先民们顺应“江西填湖广”大移民来到木兰山落户的历史背景。一般山民民风都比较彪悍,不过木兰山村的民风淳朴,张氏家族是村里的第一大姓,张氏祠堂里,现在还高高悬挂着一个“忍”字,这也许是木兰山村移民文化的又一个烙印。
木兰山村中间有一条木兰溪山涧穿村而过,溪水出山不远便汇入滠水河,自在桥就建在木兰溪山涧的溪水之上。沿木兰溪有不少跨溪小桥,看起来都很有些年头。溪流两边都是修葺一新的民房,有不少民宿与餐馆。回家过年的村民三三两两隔河聊天问好,互致新年祝福。也有人搬把椅子靠着墙根晒太阳,享受着岁月静好。
山涧自在桥
我们顺着木兰溪边走边看,溪流中一座组合桥出现在我们眼前。斑驳的石驳岸上一座凌空飞架的单拱石桥,全部由大块青石叠垒砌筑,石灰糯米浆勾缝,但桥面明显改造过,铺着现代的石材。桥下溪流上,还有一座方便桥,青石铺就的台阶两边有很规整的护坡,台阶由宽到窄向溪水延伸,在接近溪水的位置,有两条巨大的青石条横卧在溪水之上,中间形成一个方孔,这样既有方便村民通行,又有利于洪水泄流,还节省了石材,可谓独具匠心。
小桥风格简明清爽,看起来干净明快,造型别致实用。我们问住在旁边的一位老人,老人说这不是自在桥。老人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这座桥有300多年的历史,是鲁班爷下凡帮忙修的桥。当时山涧水大流急,两边湾子的村民与周边客商来往很不方便,村民也修建了简易木桥,但总被溪水冲毁,村民们都愁眉不展。
突然有一天夜里,山顶上电闪雷鸣。第二天村民上山去一看,发现有两条巨大的青石平放在山上。原来昨天夜里的电闪雷鸣是鲁班爷在凿山开石时凿出的火花,他看到村民受苦,帮村民取石做桥。村民们杀猪宰羊谢过鲁班爷,用32个人搬运一条巨石,16个人抬16个人扶,花了几天时间才抬下山,修好了这座便民桥,从此村民出行方便,一直感恩鲁班爷的恩德,我们就姑且称它为鲁班桥吧。
但自在桥在哪里呢?我们又找当地人问。一个快言快语的嫂子热情地告诉我们,说就在她家农田的旁边,现在都是菜地。我们按照她指的方向,顺着山涧走,在离公路不远的一大片稻田菜地之中,一眼就看到了一座古桥,那就是自在桥。
木兰山村原名叫做张家冲,分为张家冲上湾与下湾。靠近山脚地势高的叫上湾,往山下地势稍低的地方叫下湾,自在桥就在山冲上下湾之间。自在桥不大,坐落在木兰山村张家冲上下湾之间田畈的涧沟上。桥长近10米,宽2米左右,桥面上顺桥身铺着厚重的大青条石,每组3到4块巨石组成一排,一共三排。可能年岁久远,有些巨石已经断裂成几块,抑或是后世维修时更换的。桥旁有一块黄陂区的文物保护单位铭牌,上面有“自在桥”三个大字。
桥也不高,站在桥上离水面约2米多。菱形桥墩,两墩三孔。桥墩迎水的方向有巨石横卧在溪涧中,想必是用来防止洪水冲击与掏空桥墩,起到保护桥墩的作用。桥下溪流潺潺,长满各种水草,水流量不大,早已不是往日水深流急的模样。
桥面上有青石护栏与栏板,已经有些风化的青石护栏板与栏柱,被村民用铁丝扭绑在一起,尽显岁月的沧桑。桥两头有青石垒起的桥座,桥面的大青条石的两头就稳稳地落在桥头垒石与溪中的桥墩上。桥身也是大块的青石垒砌,采用石灰与糯米浆勾缝法施工,其底部大多雕凿有火龙珠与雷云纹饰,桥面两侧均镌刻有“八仙”图案,桥身栏柱上,还雕有二龙戏珠。但经过岁月无情的风吹雨打,这些图案大多都已经模糊。
桥两头的溪涧上,各生长有一棵苦楝树,光秃秃的树枝上挂满黄灿灿的苦楝籽,在冬日阳光下亮闪闪的,与石桥形成一幅和谐的水墨画图。桥的四周,沿溪涧长有一些野草低树,还有收割后的农田与没有菜的菜地。
连接桥两端的道路,已经荒芜,成为田间地垄的小路。顺着小路向稍远处看去,就正对着我们来时的公路。可以看出,古桥以前是通行的要道,可能是为了保护古桥,现在的公路在古桥这里绕了一个弧形的小弯,像一个环抱一样,把古桥抱在了现代乡村的怀里。
自在桥
回顾四野,眼前的自在桥,像一位历经风霜沉默无语的老人,但历史上它曾有过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的繁华与热闹。因为自在桥是周围十里八乡乃至河南、安徽等地香客进山朝觐的必经之路上。据说,每年朝山进香的有10万之众。高潮期间,一天就有两万人。人来人往的香客进山前必须要横跨过这座张家冲木兰溪上的小桥。当时溪深水急,经常爆发山洪,架桥不易,溪上的简易竹木桥经常被山洪冲毁,香客们朝山过河很不容易。
清道光年间,张家冲上湾有钱的乡绅和族人求助木兰山僧道,并在几个河南信阳香客的主动捐助下,筹够建桥费用,又请来技艺高超的建桥石匠,就地取材,精选大石料,修建了这座石桥。再遇到木兰山大雨山洪,香客们就不用担心过不了溪涧,可以自由自在安稳过桥了。此后,乡民与香客们就把这座桥称为自在桥。
千年道脉
自在桥虽传说是因为香客们可以自由自在过桥而得名,但我觉得,自在桥的名称更多应来源于木兰山的道教,暗含了清净自在的意蕴。
从唐朝时候,木兰山就很有名气,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朝拜者。现在木兰山景区大门前,就有一座唐木兰将军坊的大石牌坊。历史上香客朝拜木兰山有四条古道,即东路烟沟,南路走木兰川、祈嗣顶,西路走长轩岭,张家冲;北路走铁屎墩、北泉寺。四条上山道路中,西路最大、上山香客最多。
自在桥就在西路的必经之地,当地村民说:“以前上山都走这条路,即便是从远处河南信阳过来的香客,也必须从这里走。” 随着进山朝觐的人越来越多,香客们沿着山脊慢慢走出了一条土路。后来在明朝洪武年间,也就是木兰山村形成的时代,随着社会的稳定,众香客捐建,在土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条石板小路。
现在,虽然自在桥已经荒废,但自在桥连接的这条千年古道,依旧延续着千年道脉。木兰山道教历史较为悠久。据记载,道教在唐、宋时进入木兰山。他们大兴土木,建造道观宫殿,香火渐旺。元朝时将非佛非道、供奉着“忠孝勇节”木兰将军的木兰殿归入了道教。
尽管道脉千年,但木兰山道教真正兴盛还是在明朝。明永乐年,成祖朱棣因为皇位是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来的,不是出自正统。为了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维护其封建统治,他极力推崇道教,宣扬真武大帝,以显示自己是上承天命的真命天子,通过道教来稳定人心,巩固国家政权。所以这个时期,在全国各地大造宫观,信道之风日益盛行。与湖北武当山道教作为皇家道场的时期相同,木兰山道教也进入全盛时期。
张家冲的先祖们,也正是这个时期由江西开始移民到木兰山,见证了木兰道教兴盛的盛况。据传说,木兰山香火最旺盛时,明万历年间,木兰山每年接待的外省香客游人多达近百万人次。清初,外省香客游人来木兰山的人次平均每年也逾百万。在现代公路修建以前,香客当时要步行进山,大概从很远的地方两到三天才能登上山顶 。
所以香客一般都在张家冲这里驻足歇脚,净身、休息,再斋戒之后,才上山朝拜。这些香客们住宿休息、打尖用餐,补充日常用品,购买香蜡纸烛,又带来了张家冲的发展繁荣,“小汉口”的称呼形象地描绘了当年自在桥上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我想,人来财聚这也许是张家冲乡绅与村民们齐心协力修建自在桥的外在动力,而移民造福乡梓以求得与当地土著和谐共生则是浸润了道教和谐理念的底层逻辑。
张家冲因道而兴,崇道而盛,又反过来扩大了道教在当地的影响力。从自在桥所在的张家冲到山顶,现在还留存有20多座古庙观。我们沿张家冲上湾村民屋前的木兰溪山涧向山上走去,有一座修建在高高屋台上的古庙,杏黄色的宫墙,民居式的山门,门楣上有“准提阁”三个字。从以往看到的庙宇楼观中还没有见过“准提阁”,查资料得知,“准提阁”是佛教的庙宇。这个看起来并不宏大的准提阁寺庙,年代悠久,是靖康二年(1127年),木兰山住持玉化率徒弟静平、银玉修建,算起来也离一千年不远了。
经过准提阁,就正式进入了木兰山古道,在入山口有一块碑石,上书“木兰山朝山古道”几个字。由此登山,经有心人计数,准提阁到好汉坡有394步台阶,好汉坡有397步台阶,好汉坡到华严阁有400步台阶,三段一共1191步台阶。再上可直达南天门、古金顶,一览木兰胜境,于自然山色之中,细细体会道家的清净与自在,这也许才是朝山香客们走过自在桥后最好的体悟。
古水名驿
自在桥不仅是香客朝山之桥,也是一条川流不息的财富之桥。桥下的木兰溪水流入滠水,汇入长江。桥上的路一头连着道脉千年的木兰山,一头连着滠水河畔的长轩岭古镇。
长轩岭是滠水上游首个明代驿铺。昔时的长轩岭是黄陂北部重要物流集散重镇。它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滠水河,以及驿站和官道,北通黄安县和礼山县,南抵王家河﹑前川城关镇。镇的东面,隔河抬头瞥见横亘着巍峨的木兰山。在未开凿上山公路前,这里是上山古道。鄂﹑豫﹑晥﹑赣的香客,每年农历八月亮子会,人潮络绎不绝,纷至沓来。
亮子会是道教全真教的一个门派,明清以来,亮子会组织遍布民间,影响尤其深远,黄陂城乡各地有亮子会,天门、仙桃、孝感、大悟、广水、应城、汉川、新洲、红安、麻城、随县、枣阳等县市与周边四川、河南等省也有亮子会。大的亮子会有千余人,小的亮子会也有百人左右。
木兰山亮子会信奉亮子菩萨。亮子菩萨的真身是明朝永乐太子(即真武大帝)和他率领的五百御林军(即灵官)。农历八月初一至次年二月底,道众、信士要朝拜木兰山,祈求风调雨顺,弭灾免祸,或是求子、求财、求福、求寿、许愿还愿,等等。随着人流而来的是物流,在当时无汽车无火车的年代,人靠步行,货物则主要依靠木船运输。长轩岭依靠滠水水运的便利条件,造就了当时影响波及省内外的一代富商巨贾,其中的张涛,就是当时的传奇人物。
张涛原籍江西吉安府,也是从江西迁徙到黄陂滠水东岸长轩岭,家境殷实。明万历年间张涛中进士,后升任辽东巡抚。木兰山道教的兴盛,有他一份功劳。明朝推崇道教,他为重建木兰庙上奏神宗皇帝,奏疏说:“有湖广省黄州府黄陂县木兰山,乃真武修炼之所。唐节度使朱异家于其下,其女代父出征,功封木兰将军。启建祠宇于其上并立,真武庙貌世远年湮,香火颓废。臣叨生兹土,感将军之贞烈,沐真武之威灵,意欲捐赀,未敢擅便。伏乞陛下念真武功在国本,将军勋立唐朝,臣得以重修鼎建,一以动神人护国之念,一以启士民忠孝之心。臣诚惶诚恐谨奏。”
这个奏折,说明了几件事件,一是木兰山是道教真武大帝修炼的地方,二是代父从军的木兰是木兰山下朱异节度使的女儿,三是重修木兰山道观的意义是为了”神人护国,士民忠孝“。这个奏折正好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所以神宗很快准奏,张涛奉敕重建木兰山木兰庙,还建成木兰坊、木兰祠、祖师金顶、玉皇阁、娘娘殿、无量殿及八宫二观等诸多建筑,成就了今天木兰山道教宫观的格局。
据当地人说,张涛家的庄园建筑群占地50余亩,有大小房舍300余间,有良田万亩,有佃农、工匠、佣人等1300余人。曾经威震朝廷,富甲一方。但即使这样有钱有势的人,在战乱年代,也自身难保。
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军因粮食和军费吃紧,他们从麻城到达黄陂后,采取“抢大户钱物以充军用”的老办法,以两哨4000余众,将张涛大厂庄园团团包围。庄园庄丁依高大的围墙作了一番顽强抵抗后,终因人手太少,守东顾不了守西,守西顾不了守东,庄园很快被起义军攻破。木兰山也未能幸免,起义军攻上山头,所有道观寺庙都遭到严重破坏。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江汉路
编辑:水手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趣观号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alexguanghui@outlook.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